什么是三伏灸?
三伏天艾灸法(简称三伏灸),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调”“春夏养阳”等理论。
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为什么要做三伏灸?
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健康是怎么出问题了:身体虚(先天、后天)→ 体寒 → 湿气 → 凝 → 瘀 → 堵 → 肿瘤(生病)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最基本的逻辑关系。
那么堵是堵哪儿?是堵在经络上。
三伏天,不仅是外在气候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自身阳气最旺的时候,这时做艾灸,就是利用“天之阳、地之阳(艾灸)、人之阳”三重合力,固本扶正,祛除寒湿,打通瘀阻经络,此时艾灸的好处就可想而知了!
冬病夏调,有什么好?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
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祛,又添新寒。
做三伏灸有什么好处?
1、三伏灸是改善疾病根源的好时机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尤其是“三伏天”,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
此时调理某些寒性疾病,可以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的效果。
2、温肾壮阳,元气充足
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冬不怕冷,精力、耐力旺盛。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三伏采用灸法,会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3、强身健体
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中老年人,如果在三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不光自己改善了,还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4、三伏灸,排寒湿效果好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
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行灸,以艾火的纯阳,结合三伏天时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腧穴,具有一灸顶三灸的效果。
三伏天三种最常用灸法
四大养生要穴:关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门穴。
1、针对宫寒——艾灸温宫法
宫寒是女性衰老的最大凶手,痛经、经期紊乱、手脚冰凉……都是宫寒的表现,严重的将导致不孕、性冷淡、小肚子突出等。
艾灸4个关键穴位:关元穴、神阙穴(即肚脐)、气海穴、命门穴,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2、针对空调病——艾灸温阳法
膝盖、肩膀等关节部位直接暴露在空调底下,寒气直接入侵,关节更易老化,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运动量少的人,将导致肩颈酸痛等亚健康症状加重。
艾灸2个关键穴位:风池穴、大椎穴,温阳散寒,活络经脉。
3、针对湿气重——艾灸祛湿法
湿气不除百病生。湿气侵体,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情况,如湿气不除还将导致关节风湿、酸痛,水肿肥胖,面色暗沉……
艾灸5个关键穴位:关元穴、足三里穴、中脘穴、解溪穴、丰隆穴。
三伏天艾灸要注意这几件事
1、艾灸顺序问题
总原则:先上后下,先背面后正面,先左边再右边,先头身后四肢。有些个别穴位会有个别顺序。
2、艾灸频率问题
平时身体没有病痛的话,每隔3-5天艾灸保健穴即可,每穴位3-5钟左右。
如果有伤风感冒等病痛,或身体寒症较重,可以隔天艾灸相应的穴位,时间可以长一点,8-15分钟都可以。无病痛的情况下,不要每天艾灸,易上火(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痘痘、鼻血等)。
3、艾灸时间问题
原则上一天任意时间都可以艾灸,上午是艾灸的最佳时间,对比是,上午>下午>晚上。
晚上9点后最好不好艾灸。晚上适宜养阴。
4、气血问题
艾灸是调动你自身的气血消灭体内的敌人,多少会损耗自身气血,所以要注意补气血。但坚持艾灸,体内阳气终将胜于邪气。
三伏天的第一大忌
忌 生 冷
1,忌吃生冷,喝凉白开、温热水;
2,少吹空调;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的温差不要超过5度;
3,忌一切耗损阳气的行为。
2020年三伏天时间表
伏前灸:7月06日—7月15日
初伏灸: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灸:7月26日—8月04日
末伏灸:8月05日—8月14日
伏后灸:8月15日—8月24日
伏前灸马上就要到了,但小编以前也尝试过自己艾灸,无论是隔姜艾灸还是隔蒜、隔盐,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身边都得有一个人帮忙照看,否则很容易烫伤或超时,要是上班外出的,晚上回家都没有时间艾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