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运动医学科普要‘动起来’

2017年06月08日 825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端午节期间,我接受了一位学医懂医的媒体人采访,在畅快的交谈中,我们交换了一些医生在做医学科普过程中的观点,没想到他回去后,很快就看到了文章,且在该媒体平台上3天的时间收获了120多万的阅读量并且还在持续增长,在此感谢这位朋友,并把此文转发于此。



搜狐健康 文/周亦川
 
很多人都说,想看一家医院颜值最高的男大夫,那么首先要找的就是骨科。记者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访时见到运动医学研究所副主任医师杨渝平大夫,心里默默赞了一句:果不其然!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除了在专业领域的建树,杨渝平自2010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医学科普工作。自2016年7月在搜狐公众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平台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已发表125篇相关文章,涉及关节炎、运动康复等多个领域,已收获了1000万以上的点击量。
 
提到科普所建设的个人品牌,杨渝平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医生需要自己的个人品牌,目的是让老百姓知道自己在临床上治什么病,治病的能力如何,这样才有人来找你看病。老百姓看病都要看“品牌”,首先看的是大医院、名牌科室;到了这些名牌科室,还要挤破头找知名专家、教授。所以,作为一名青年医生,在名牌科室也要通过科普宣传,建立自己的知名度。
 
众所周知,骨科特别是骨关节疾病牵涉到复杂的解剖学等多个领域,医学专业人员想看懂这些尚且不易,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老百姓来说,怎么能够听明白呢?
 
关于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医学科普,杨渝平介绍,他通过平面媒体发布科普文章,包括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做节目,还有给社区或单位讲课,等等;网络媒体的形式也有很多,比如个人网站,微信公众号,搜狐、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也可以在医院的公众号进行宣传。参加教学比赛也是很好的科普方式,这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科普的一种形式,因为听众对你的专业领域并不了解,你一定要在几分钟的演讲时间内把问题说清楚。
 
这里有一个例子——“髌骨轨迹”,是膝关节炎诊治领域一个关键的专业术语。看到这个词,不要说老百姓,很多的医生做“名词解释”都要挠头,但通过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能解释清楚,杨渝平说。我们虽然不知道膝关节里面长什么样,但火车、地铁等沿着轨道行驶的列车怎么跑大家都是见过的:列车车轮压在铁轨上行驶,一定要是“合辙”的,对轮子的磨损能够达到最小。但如果跑偏了,肯定对轮子的一侧造成严重的磨损。
 
膝盖也是一样,髌骨与关节有一个接触面,在膝盖屈伸运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道轨迹。如果这个人走路姿势不对,或者随着年龄增加大腿肌肉萎缩而导致力量不足,或是腿型有问题(如X型腿、O型腿),髌骨轨迹就可能跑偏,那么膝盖一侧的关节面就会加速磨损,就像跑偏的车轮一样,最终会导致膝关节疼痛甚至骨关节炎,所以要进行及时的治疗。这就是把专业的医学语言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的例子。
 
总结起来,做好科普的核心就是,把专业的知识,用合理的方法传达给其他人,一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去做;技巧上来说,就是把拗口生僻、难于理解的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常见的事物,常用的语言。
 
另外,运动医学,做科普当然要“动起来”,在文章中配上运动的分解步骤插图,包括还有讲解视频,都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到关节康复中的各个要领。以后,还可能引入视频课程、片段的形式,更直观地介绍专业医学知识。
 
有人说,外科医生熬夜手术是家常便饭,实在没有力气写文章,把手术做好就可以了。这一点的确不假,杨渝平表示,确实科普和临床工作中的时间精力不好分配,并且相对而言,做科普几乎没什么回报。但是,医学从根本来说,是给老百姓治病解决问题,而不是医学专家的学术讨论,因此让病人了解疾病的问题是很必要的。中国科学协会提倡医生包括各个领域的专家做科普,一边要写专业的学术文章,另一边也要把这些专业的内容讲解的让老百姓听得懂。把高深的技术介绍给老百姓,给老百姓实惠,同时也让专家有效地提高个人表达沟通的能力。
 
虽然平时临床工作很忙,但相对于科室各位大专家来说,自己还是有一些可掌控的时间。杨渝平说,如果要去做科普,就一定要认真做,把它做好。当然,任何事情都讲究“过犹不及”,一个医生的的能力很有限,不要占用过多的精力在网上写东西,像演艺界名人一样追求人尽皆知,反而招揽的病人太多看不过来,那么也会像名人一样受到各种困扰,分身乏术,要把握好这个“度”。
 
其实,做好医学科普不仅是对个人的品牌宣传,从大的方面看也可以有效改善医疗环境。很多医疗矛盾,核心的原因无非是信息不对称。医生时间太紧,解释不清楚,病人不懂到底是什么手术,当然就不理解造成矛盾的隐患。通过医学科普,让老百姓能够了解疾病更多一些,手术风险也有心理准备——投入一点时间,做一件对缓和医疗矛盾有好处的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