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术后抗凝治疗小心颅内出血

2018年07月18日 733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抗凝药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合理的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动静脉血栓风险,但用药不当有可能发生栓塞或出血。国内对机械性瓣膜置换术后随访资料表明,与抗凝有关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1.31%人/年。西安市红会医院神经外科赵东升

随着抗凝药物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也日益明显。出血是抗凝过程中主要并发症,颅内出血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3% 一19% 人/年,死亡率高达60% 。与本组病例相似,国外也有5例报道 ,均有轻度外伤史。人院时GCS评分在12~15分之间,首次测得的INR分别为1,2,2.99,3.03,3.2,3.5。除1例长期口服阿司匹林0.1g/d,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40mg/d皮下注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外,其余均口服华法林2.5mg/d。5例患者均合并基础疾病,颅内出血类型为急性硬膜下血肿,结

果2例死亡,2例偏瘫,1例治愈。其中有2例患者初诊时CT未见异常,分别于7h、9h后突发意识障碍,急诊行手术治疗,结果1例死亡,1例偏瘫。

1.分析抗凝治疗中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1)年龄有关:老年人代谢差,可出现药效增强现象,在抗凝治疗中更易发生颅内出血。亚洲人动脉硬化好发于颅内动脉,增加了老年性颅内出血的危险。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使用抗凝剂可以将卒中危险降低

65% ,但老年人使用可能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老年外伤性颅脑损伤(TBI)是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是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所以有凝血异常的TBI患者,无论有无临床症状,都应视为高危人群。老年TBI患者的特点:①脑萎缩,脑血管脆性增加,头部受伤时脑组织活动度大,易使桥静脉、皮层血管等损伤出血。② 颅内压代偿空间大,继发颅内血肿后,需积聚到一定量才会出现临床症状,早期可仅有轻度头痛或精神改变,一旦颅内压超过临界值,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失代偿,即使手术治疗预后也很差。③ 反应较迟钝,症状及体征常较轻,易疏忽而漏诊。④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常合并慢性病,伤后易加重原有疾病和出现并发症,预后不良。有资料统计,老年颅脑外伤仅占同期颅脑损伤患者的8% ~15% ,但其病死率却高达35% ~70% ,明显高于青壮年 。(2)抗凝强度有关:本组中2例INR高至7.406、6.747,结果均死亡。可能与体内抗凝药物浓度有关。INR可综合反映凝血因子I、Ⅱ、V、Ⅶ、X的血浆水平。孙艺红和胡大一H 研究发现与INR<2.0相比,INR≥3.0出血危险明显增加。研究表明,当INR从2.0~2.9升至3.0—4,4时,出血发生率是原来的1倍;INR在4.5—6.9时,出血危险性是原来的4倍;INR超过

7.0时,出血概率是原来的5倍,高INR与死亡率有关 。INR在2.5以上时,每增加1,因脑出血或其他出血事件造成死亡的危险是原来的2倍 J。(3)个体特异性有关:某些药物的吸收、药动学及药效学受包括食物、药物、遗传、疾病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华法林的敏感度与细胞色素P450一CYP2C9基因型联系密切,同一剂量用于不同患者其疗效相差很大,甚至危及生命¨ 。抗凝药物的剂量应因人而异。(4)认识程度有关:① 对高危人群认识不足。本组病例有2例初诊时cT未见异常便准其回家,结果1例死亡,1例偏瘫。②病情变化快、意识改变时未及时发现。③未及时复查凝血常规。本组1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应用抗凝药,至第5天患者意识改变时才查凝血常规,最终病人出现脑疝死亡。另1例心内膜炎患者入院时未查凝血常规,口服华法林4d后发现全身小出血点后再查血凝,此时INR已达6.75,即使采取补救措施也无济于事,最终因脑出血死亡。

  2.抗凝治疗中发生颅内出血的治疗:出血后可短期停用抗凝药,并用拮抗剂快速恢复正常凝血机制,华法林致出血者静注维生素K,3—4h后凝血功能可基本恢复正常⋯J。颅内血肿较大者可行手术清除,对神经功能稳定者可行保守治疗,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行钻孔引流术。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就高INR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建议为:

(1)急诊手术需要快速降低INR时,可应用维生素K.(2~5mg),以使INR在24h内降低。(2)有严重出血或华法林过量(INR>20)时,可根据情况应用维生素K.(10rag)、新鲜血浆和凝血酶原浓缩物或重组凝血因子VII a缓慢静脉输注,必要时重复使

用¨ 。何时开始重新抗凝尚无定论,国外学者认为术后早期患者凝血因子仅是正常的46% ~62% ,早期口服维持量华法林并不增加栓塞危险¨ 。祁国奇等¨ 对4505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病人随访发现,术后24—48h开始抗凝,晚期血栓发生率为0.28%

人/年,出血发生率为1.31% 人/年,提示术后早期抗凝是安全的。3.预防及监测:预测病人出血风险的4个危险因素为:年龄≥65岁;消化道出血史;卒中史;合并一种或几种基础疾病。因此,对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要定期测定血INR值,剂量调整阶段每1—2d测定一次,维持阶段每2—4周测定一次。初始剂量大小直接影响抗凝药物的疗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第七次会议推荐华法林初始剂量为5~10mg[12],我国建议华法林的初始剂量为3mg;>75岁的老年人和出血高危患者应从2mg开始,一日1次口服。对华法林敏感者、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肝脏疾病和出血高危倾向者,起始剂量应相应减少。不推荐使用初始冲击量,否则可能造成一过性高凝状态,甚至出现血栓并发症 。目标INR依病情而定,欧美国家的标准控制在2.0~3.0,而国人用药维持剂量及

最佳安全范围尚待研究。胡大一和李奎宝¨ 在对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出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后,提出国

人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INR的上限最佳为2.5-3.0可视为INR的警戒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