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有个“文艺”的名字,叫耵聍
2018年03月06日 895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耳朵,是人体接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的分泌物,俗称耳屎。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耵聍多自行排出。而当“耳屎”积聚较多时,就会发痒,条件反射,人们就会去掏。
在耳朵的日常护理中,人们对耵聍存在着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
耳朵里有耵聍就应该掏出去
耵聍,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它就像是把守着外耳道大门的“哨兵”,保护着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而人们对于它的存在,似乎是以“敌人”的态度对待。掏耳朵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双眼似乎可以看到它的存在,洗完澡时掏一掏,无聊时掏一掏,甚者思考问题时,也来掏一掏。掏耳朵似乎成了人们减压的一种方式,有的用手掏,有的用棉棒掏,看到有耵聍被掏出,似乎可以减轻日常生活的压力,殊不知经常掏耳朵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正常人的耳屎会自动脱落,一般情况下不会堵塞。
误区之二
耳朵痒就必须掏耳朵
很多人都有定时用棉签擦拭耳朵的习惯,特别是觉得痒时,认为这是清洁耳朵的方法。而很多耳朵痒的情况是由真菌感染造成的,经常用不干净的手掏耳朵;那些患有脚气病的人,都是耳朵真菌感染的主要人群。外耳道纤毛摆动有自洁的功能,长期棉签擦拭耳朵可破坏纤毛系统,真菌一旦感染,分泌物难以排出,重复刺激外耳道,导致耳朵越掏越痒,形成恶性循环。
正确的耳朵护理方法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可视的外耳道转动,不可深入,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
2.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3.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