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糖尿病致盲

2019年05月29日 760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带领的研究团队在2010年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跟踪了近几年的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并对近10万人进行了长期随访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糖尿病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糖尿病发病20年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眼部并发症。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严重的可以致盲。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张明亮

    ⑴并发性白内障:糖尿病是导致白内障的危险因素之一。白内障也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最常见原因。高血糖使晶状体纤维肿胀、变性,导致双眼晶体后囊下混浊,并发白内障,出现视物模糊,出现单眼复视。青壮年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在15~20岁即可发生并发性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伴发的老年性白内障。一般认为老年性白内障在糖尿病患者中比非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高,发生的年龄也较早,且白内障成熟较快,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与血糖是否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病程长短有关。

    ⑵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青光眼致盲数占盲人总数的20%。青光眼的种类繁多,其中最难治的要首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来势凶猛,痛苦之时常常痛不欲生,治愈率极低。糖尿病性青光眼多属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发生青光眼,其发生率比非糖尿病人群高3倍。一般认为在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缺血缺氧,刺激机体产生一种促血管生成因子。这种因子在刺激视网膜产生新生血管的同时,也刺激虹膜和小梁表面产生新生的纤维血管膜,使虹膜红变,糖原沉积在虹膜色素上皮、瞳孔括约肌和开大肌上,导致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及瞳孔扩大困难,阻碍房水排出而引起青光眼。这种青光眼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于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反复发生前房出血,故又称出血性青光眼。本病常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晚期,极顽固,治疗也非常复杂和困难,用一般的抗青光眼药物往往无效。手术治疗因术后新的滤过口再次粘连、闭合而造成手术失败。患者眼部充血,角膜水肿,剧烈眼痛、头痛,常导致失明。大约22%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⑶眼神经病变:眼外肌麻痹常突然发生,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可双侧对称性,或仅见于单侧,出现视物模糊,双眼复视;也可发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视神经萎缩,影响视力。

    ⑷黄斑囊样水肿:在视网膜病变初期,一般无自觉症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与患糖尿病后血糖控制程度、发病年龄、病程长短、遗传因素有关,与性别和糖尿病的类型关系不大。病变早期检查眼底时多在眼底的后极部视网膜上可见红色小点,常呈圆形,颜色深红类似视网膜深层的小出血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深层出血点、硬性渗出或有棉絮状斑,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时则视力明显下降。重度黄斑水肿在单纯性视网膜病变后期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都可发生,黄斑中心呈蜂窝状隆起。FFA检查可见黄斑囊样水肿呈花瓣状,OCT检查可见黄斑囊样水肿。长期持续的黄斑囊样水肿可成为永久性囊样变性,甚至视网膜穿孔,造成不可逆视力丧失。

    ⑸玻璃体积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到期一定程度,血管病变加剧,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视网膜血管萌发新生血管。新生血管仅是由简单的内皮细胞围成的管道,周围没有支撑的结缔组织,没有基膜,也没有感受血流或血压的受体。由于管壁发育不完整,这些血管脆性大,在局部众多因子的作用下容易破裂出血。出血较多时往往穿入玻璃体内,造成玻璃体积血,玻璃体积血不易吸收,影响视力,严重者可致盲。

    ⑹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出现新生血管同时,视网膜组织在新生血管附近逐渐发生纤维细胞增殖,形成纤维条带。这些增殖带随着病程延长而增多,并收缩牵拉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出血或视网膜脱离而致盲。

    ⑺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为多种因素所致,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高粘度和血液动力学异常密切关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血管受损,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等变化因素,尤其在有高血压者,较易引起其他视网膜和视神经血管导致的并发症。其中以视网膜静脉比较常见,多出现于视网膜病变病程较长,血管损害较重的阶段。视网膜静脉阻塞尤其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或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累及黄斑者可致视力明显下降或致盲。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