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了,“退烧针”不能随便打

2017年08月16日 21274人阅读

发热发烧是人们最常见的疾病症状,通常人们会采用吃药或者打针输液的方式。为了追求快速退烧,人们常说:“医生,给我打个快速‘退烧’的针吧,好的快。”“医生,给我输个液,我想早点好。”常常这种诉求让医生无法拒绝。


为什么“退烧针”不能打?


除了剂型本身的问题,很多小诊所为病人使用的“退烧针”,其中的成分其实暗藏风险。它们中既有应该被淘汰的退烧药,也有本不应该作为常规退烧使用的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的随意滥用,会带来更多安全隐患。


在国内,不少“退烧针”的有效成分是“安乃近”或“氨基比林”,与现在推荐的退烧药相比,这些药物更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氨基比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而安乃近是它与亚硫酸钠结合的产物,研究数据显示,这些药物影响血液系统的风险较大,它们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属于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粒细胞缺乏发病突然、难以预料,而且严重时有致命风险,基于这一原因,现在不推荐将氨基比林作为退烧的首选药物。


在药品说明书中,也明确指出“本品一般不作首选用药,仅在急性高热、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下用于紧急退热。”


由于安全性问题,氨基比林在很多国家已经遭到了淘汰。


在上世纪70年代,不少国家就已经将它撤出了市场。在有更安全药物可用的今天,更没有必要冒着额外的风险用它来退烧。


除此之外,一些小诊所还会注射“地塞米松”来为病人退烧,这样不规范的使用也有很多隐患。


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确实具有抗炎、解热的效果,并且看起来效果“立竿见影”,但它同时也有不少副作用,并且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导致感染加重,把它常规用于退烧是得不偿失的。


为什么不建议输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专家提示说,这种说法虽然并不是100%正确,但输液确实是各种给药方式中危害最大的。专家建议,如果患者的肠胃功能正常,口服药物应是第一选择,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等无法服药的情况时,才应选择输液治疗。


“如果病情真的需要输液,那么急诊和住院两个渠道就可以解决了。”很多医院取消门诊输液,体现了医改的思路,就是控制抗生素的滥用。


总之,对于普通的感冒发烧,吃点药缓解症状就足够了,发烧就打“退烧针”不仅没有必要,也会带来额外的风险。


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也要在正规医院、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