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三叉神经痛应该选择手术治疗
2017年08月25日 1116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对于三叉神经痛病人如何在术前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评估,明确手术适应症,将直接关系到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同时也符合寻证医学和避免医患矛盾的现实需要。这包括术前常规的化验检查、CT、MRI(包括3D-TOF-MRI)、临床症状的评估、影像学评估、再手术的效果评估、手术适应症的把握等。
一、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
1、术前常规检查
常规化验检查包括三大常规检查,出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头颅CT检查,可排除颅内占位、颅底畸形。MRI(包括3D-TOF-MRI)排除或确定颅内肿瘤、血管畸形,明确血管和三叉神经的关系,以指导手术。
术前的临床检查包括:疼痛部位和性质的确定、听力检查、面神经功能检查、眼球活动功能检查、口腔牙齿检查、术区皮肤和软组织检查等。
2、临床评估
(1)典型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
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常表现为刀割、火烧、针刺或电击样剧痛,发病时突然开始,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后立刻停止,停止后无任何不适症状。往往有扳机点,可在刷牙、洗脸、咀嚼、或触摸面部特定区域会诱发疼痛发作。可发生在三叉神经的所有分布区域,但以2,3支为多见,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见。
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的提出事实上是由于医生对于某些表现症状比较复杂的病例产生了困惑而提出来的。早在1924年就有学者对类似于又不同于典型三叉神经痛表现的面部疼痛提出来“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这个概念。其疼痛常被描述为一种深在的、烧灼样、钻刺样疼痛,吃饭、说话等日常活动并不会诱发疼痛。患者经常表现有持续样或近持续样疼痛并伴有在此之上的锥刺样疼痛。女性的患病情况明显高于男性。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多没有触发点,但在第一次发作的时候有时和典型的三叉神经痛发作可能一样。有些患者发病初期为典型三叉神经痛,之后逐步转变为非典型疼痛,往往和长期服用药物或接受其它一些治疗有关,且往往发病时间较长。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双侧发病率明显高于典型三叉神经痛,常和较轻的麻木或其它感觉缺失相伴随。大量的手术总结提示无血管压迫、静脉性压迫、肿瘤、放疗后等,较单纯动脉压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更多的表现为非典型性三叉神经痛。
典型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孙刚等总结了45例典型三叉神经痛和17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术后结果,45例中,术后疼痛完全缓解44例(97.8%),明显减轻1例(2.2%)。17例中,术后疼痛完全缓解5例(29.4%),明显减轻10例(58.8%),无效2例(11.8%)。提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患者,可能与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程较短、发病年龄较晚、疼痛多呈单支分布、且以动脉压迫为主以及术中能够实现充分减压有关。杨岸超等总结了168例典型和不典型的三叉神经痛的术后疗效,短期疗效相似,但长期疗效非典型较典型三叉神经痛复发率明显高,认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可能存在血管压迫以外的致病因素或因神经轴突受损严重,造成术后远期效果差,疼痛复发率高(P<0.05)。总之,我们在术前应对患者疼痛的典型与非典型做一评判,初步估计一下术后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和患者与家属也有一个相应的交代。
(2)原发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可能是由于血管硬化并压迫神经造成,也可能是因为脑膜增厚、神经通过的骨孔狭窄造成压迫引起疼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肿瘤压迫、炎症、血管畸形等确切病因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临床上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并不少见,很多颅内肿瘤患者常常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有作者对106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发现颅内占位162例,且年龄越小,颅内占位阳性率越高。最常见的肿瘤是胆脂瘤、脑膜瘤、神经鞘瘤等。在治疗上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尚有一定的区别,首先,术前准备不同。包括术前谈话签字,术前备血与否等。其次,手术切口的设计不同。前者需要考虑到肿瘤的暴露和切除,因此切口和骨窗需要适当扩大。第三,手术中需要更多考虑颅神经、血管及脑干解剖和功能的保护,同时在切除肿瘤后还需要对三叉神经进行全程探查,对有压迫的血管进行减压。为了能很好的区分二者,术前头颅CT,MRI是必要的。
(3)青少年和中老年三叉神经痛
发病年龄为青少年的三叉神经痛相当少见,通常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管袢压迫三叉神经所致,然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迂曲在青少年中非常少见。因此有学者认为脑桥池的狭小、蛛网膜增厚导致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青少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的主要原因。同时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在青少年中更多见。Resnick等人研究认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成功率低于成年人。原因可能是儿童的病理生理特征与成年人不同,并且在这些病例中静脉或者动静脉压迫的较成人明显多见。由于青少年脑组织饱满,脑脊液相对少,因此在手术中暴露三叉神经全程比成年人相对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要急于求快,需缓慢释放脑脊液,逐步减压才能完成暴露。
(4)再手术的疗效评估
在临床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术后无效或复发的病例,如何进一步治疗?是否需再手术治疗?这常常困扰着临床医生。对于术后无效的病人,首先要分析在手术中我们是否进行了三叉神经全程探查和五区减压,如已经做到很完美了就没有必要再手术,可行射频热凝等补救。如没有则可行再次手术,术中应对三叉神经全程探查减压,发现遗漏的压迫血管给予充分减压,必要时可行三叉神经梳理或低功率的双极电凝对三叉神经REZ区电凝处理。对于复发的病例一般都可行再次手术,复发原因可能是垫片粘连、移位、蛛网膜增厚粘连、新的血管压迫形成等。术中应充分分离切除粘连的垫片,做到神经完全的松解。一般来说术后疼痛都可缓解。
(5)影像学评估
三叉神经出脑干段位于后颅窝,在X ,&QAQ5, N:20H2- SVA >;IF5-I43I:线平片中无法观察,而CT横断面中三叉神经所在部位由于有大量骨骼所产生的伪影,严重影响了对三叉神经出脑干段的观察,即使是增强CT 扫描也只能显示血管增粗或位置异常。血管造影只能显示脑部血管走行而无法同时显示神经,而且是有创性检查。常规的头颅MR扫描只能发现颅内占位或多发性硬化,有助于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血管由于存在流空效应而不能显示。经研究表明只有采用一些特殊的扫描序列才能有效地显示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出脑干段与血管的关系,而有助于临床医师采用更适当和安全的手术方法治疗患者。
白血法,即将血管显示为高信号的扫描方法。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3D-TOF MRTA)是了解三叉神经出脑干段与血管关系的最常用方法。在这一扫描序列的图像中,脑脊液为低信号,脑神经为中等信号,血流速度较快的血管呈高信号,因此血管与三叉神经的信号对比较明显。由于作了不同方向的重建,可以清楚了解血管与三叉神经的解剖关系,尤其当责任血管为多支动脉时,这一点更加重要。横断面和冠状面无法完整显示三叉神经的走行,而血管可从各个方向压迫三叉神经后根。采用MIP法可辨认出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的来源,显示血管的空间走向,这对于手术极有帮助。由于分辨率较高且层厚较薄,因此可显示直径为1mm的血管。Fukuda等采用此方法的诊断准确度为67%,与手术记录对照后他认为漏诊病例的病因分别是静脉或小动脉压迫、蛛网膜增厚及三叉神经远段的血管压迫。Meaney 等的诊断准确度达93%,并发现三叉神经痛的大多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Voros 等研究结果认为3D-TOF序列诊断三叉神经痛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达97.6%、92.5%和95.0%,并发现由2 支以上血管压迫神经的患者占17.9%。在MRTA平扫时血流速度较慢的静脉和细小的动脉通常不能显示,而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往往由静脉或动静脉共同构成,因此,静脉的显示也非常重要。MRTA 增强扫描则可以显示平扫时无法显示的责任静脉和细小的动脉分支。对于平扫为阴性的患者更有必要进行增强扫描,使检查更加完整。Meaney等研究显示其在平扫时的诊断准确度为70%,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后的诊断准确度可增加15%。
黑血法,即血管显示为低信号的扫描方法,又称重T2扫描方法。此法以前较少采用,近年应用逐渐增多。重T2扫描法中,脑脊液为高信号,脑神经及血管均呈中、低信号,脑脊液与桥小脑角结构间对比相当明显,因此很容易观察到三叉神经的外形及其走行。且在3D-TOF序列中呈等低信号的小静脉在此序列高信号的脑脊液衬托下也呈低信号,通常不需加做增强扫描即可清晰显示。Hastreiter等认为这一序列是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序列。但在此序列中无法明显区分脑神经与责任血管,因此3D-TOF序列与重T2序列具有互补性,观察同一层面的这两种扫描图像有助于更好地显示三叉神经及责任血管。
三叉神经痛的影像学诊断标准至今还未得到统一。Yoshino等认为在横断面上连续2 个以上的层面见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就可诊断为压迫。陈克敏等认为在2个以上不同方位的层面上显示神经血管的接触征象,则诊断为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如仅在某一方位层面上显示神经血管接触则诊断为神经血管可疑接触。面肌痉挛的影像学评分法诊断标准也可用于三叉神经痛的诊断:神经与血管远离、不接触为0 分;神经与血管相切、接触为1分;神经受压迫推移、变形为2 分,分别对横断面、斜矢状面、冠状面各平面评分,累计3个平面总分。若总分为0为阴性,1分为可疑,≥2分为阳性。在三叉神经痛的影像学诊断中常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在影像学检查中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往采用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多较为困难,采用各特殊序列扫描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虽然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但作为目前检查脑神经疾病比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和帮助确定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
二、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适应症
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一般在90%-98%,已作为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因此适应症较广,但仍有其相应的适应症:
1. 明确诊断为典型或不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
2. 疼痛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休息者。
3. 经正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无效、或药物剂量过大、药物过敏者。
4. 其它治疗方法失败者。
5. 合并颅内肿瘤、血管性病变者。
6. 排除开颅手术禁忌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全身体质较差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三叉神经痛诊断不确切、尤其是术前MRTA检查也为阴性的患者、面部带状疱疹后出现的三叉神经痛而术前MRTA检查为阴性的患者、青少年发病但术前MRTA检查为阴性的患者在选择手术方案时都应该十分慎重,一般不主张首选微血管减压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