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的诊治

2018年07月31日 611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以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为临床特征。1984年我国普查了城乡居民574万余人,查到患者9582人,患病率为1.56‰,其中城市患者患病率高于农村,高寒地区高于温暖地区,总的发病率在我国为0.123%。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冬季发病或加剧,夏季自行痊愈或减轻,若病久则无季节之分。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以青壮年为多见。本病病程长,愈后易复发。银屑病的发生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认为是一种多基因控制的疾病,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加快,形成成层的银白色鳞屑。

本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白疕”,也属于“松皮癣”、“干癣”等病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风寒外袭,腠理密闭,阳气郁络,久而化热}或风热之邪,结聚肌腠;或风湿相兼,郁于肌肤,毛窍闭塞不通致气滞血瘀,及燥金气行均可耗血伤阴而致血热,血热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心主血脉。主火,心火内积则热伏营血,或饮食不当,平素嗜好烟酒及辛辣之物、肥甘动风之品,以致脾虚湿盛,郁久化热.血分有热复感风寒、风热、风湿、燥热诸邪相合而致病;素体血虚,外感风邪或风湿痹阻,气滞血瘀,营血亏损,肌肤失养;或病久风邪久羁,风盛化燥,血燥津枯,肌肤失养而致病;病久风热之邪.结聚肌肤,瘀阻气血,肌肤失养;或阴血耗伤,生风化燥,经络阻隔,气血瘀滞,肌肤失养而致病;湿热内蕴,外受风湿,内外合邪,痹阻经络,郁于肌肤而致病;或湿热内蕴,郁久化毒,毒热互结,郁蒸肌肤;或血热偏盛,复感热毒侵扰,外敷强烈刺激药物,或治病不当血热炽盛,淫蒸肌肤而发为本病;或冲任不调,内热外发,或冲任亏损,精血不足,肌肤失养而致病。综上所述,本病因血分伏热,风邪外客,风热相搏,发于肌肤,皮色潮红。起屑;邪郁化火,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皮屑干燥叠起白屑;病久络脉不宣,气血凝滞则皮疹增厚,色呈暗红,日久不消,缠绵难愈。其病位在肌肤,与肝、肾有关;其病性以湿邪、血热实证为主,部分夹有血虚、阴虚之证。

【诊断要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 .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 .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 .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 .可有家族史。
6 .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辨证用方】

     银屑病的辨证,重在辨别血热、血虚风燥证、血瘀证、湿热蕴结证、冲任不调证、热毒夹湿、火毒火只盛、风湿痹阻、热毒伤阴。由于本病多伴有气机阻滞,故应在辨证用药时适当加以活血通络的药物。由于发病与年老体弱有关,故在祛邪的同时应适当加以扶正。

⒈ 风热血燥证

主症:皮损鲜红,皮疹不断出现,红斑增多,刮去鳞屑可见发亮薄膜,点状出血,有同形反应。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

  治法:凉血祛风。

(1)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佐养阴祛风。

  [组成与用法]竹叶15g,石膏30g,半夏9g,麦门冬15g,人参5g,粳米15g,甘草3g,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每日1剂,水煎内服。

 

(2)凉血地黄汤(《外科大成》)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

  [组成与用法]生地12g、当归10g、赤芍15g、黄连10g、枳壳10g、黄芩8g、槐角10g、地楡10g、荆芥10g、升麻5g、花粉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加减应用] 血热型加生地黄15~30g、白茅根30g、紫草15g、牡丹皮12g、黄芩10g;血燥型加鸡血藤20~30g、生熟地黄各15g、何首乌15g、麦冬10g;血瘀型加桃仁10g、三棱10g、莪术10g、鸡血藤20~30g,减轻凉血药剂量。

  2.血虚风燥证

主症:皮损色淡,部分消退,鳞屑较多。伴口干,便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治法:养血祛风,滋阴润燥。

  白疕二号方(中华医学杂志,1974,4)

  [组成与用法]鸡血藤、生地黄、土茯苓各50g,当归、丹参、蜂房各25g,麦冬、天冬各15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能主治]养血润肤,活血散风。

[加减应用] 进行期红斑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皮损肥厚者加丹参、三棱、莪术;红斑色淡者,加当归,何首乌;咽痛者,加玄参、板蓝根;瘙痒明显者,加苦参、白藜蒺;便秘者加大青叶。

  3. 瘀滞肌肤证

主症:皮损肥厚浸润,颜色暗红,经久不退。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涩或细缓。 

治法:活血化瘀,祛风止痒。 

(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药9g,川芎6g,桃仁9g,红花6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能主治]养血活血。

[加减应用]发于胸胁者,加柴胡,川楝子;发于头额部者,加白芷,菊花,金银花;发于肩背部者,加桑枝;发于尾骶及外阴者,加柴胡,枳壳;纳差者,加白术;眠差者,加夜交藤。

(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与用法]桃仁12g,红花9g,生地黄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当归9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加减应用]体质壮实者,加大黄;年老体弱者,加生黄芪、党参;病变位于头面者,加白芷、金银花;位于上肢者,加片姜黄;位于下肢者,加牛膝。

[临床报道]王得军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银屑病15例174例。取得满意疗效(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5)

4.冲任不调型

主症:皮损发生与经期、妊娠有关,多在经期、妊娠、产前发病或皮损加重,少数经后、产后发病。周身皮损呈丘疹与斑片,色鲜红或淡红,覆盖银白色鳞屑,伴微痒,心烦口干,头晕腰酸,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滑数或沉细。

治法:养血调经

  二仙汤(经验方)合四物汤(《局方》)

  [组成与用法] 当归、赤芍、熟地、首乌、仙茅、仙灵脾、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徐长卿、知母

[功能主治] 养血调经,调摄冲任。

[加减应用] 连服16剂后脱屑减少,瘙痒减轻。原方加乌梢蛇9 g,紫草9g,继服20剂脱屑明显减少,继进20剂全身皮损全部消失,近日随访未见复发。

[临床报道] 二仙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黎学英《甘肃中医》2001年第14卷第3期。

5.热毒夹湿型

主症:发病急骤,迅速泛发大片红斑,斑上密集针尖至粟粒大小,黄色脓疱,疱壁薄,破后融合成片,结痂与鳞屑相兼附于表面,皮肤皱折处湿烂脓痂,伴发热面赤,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 银花、野菊花、蒲公英、黄芩、栀子、车前子、泽泻、苡仁、竹叶、土茯苓、生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泻火化湿

[加减应用] 血热盛者加紫草、生槐花、黄芩;夹有湿邪加茵陈、黄柏、薏苡仁;血瘀重加赤芍、红花、莪术;风盛痒者加白蒺藜、乌梢蛇、牛蒡子。

[临床报道]

6.风湿痹阻型

主症:皮损呈红斑,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刮后见点状出血,有时可见脓疱,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多见于手指、足趾末节关节,舌淡苔薄白腻,脉弦滑或濡。

治法:活血通络

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组成与用法] 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桂枝、威灵仙、当归、川芎、牛膝、赤芍、鸡血藤、土茯苓、生草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加减应用] 血热盛者加紫草、生槐花、黄芩;夹有湿邪加茵陈、黄柏、薏苡仁;血瘀重加赤芍、红花、莪术;风盛痒者加白蒺藜、乌梢蛇、牛蒡子。

[临床报道]

7.热毒伤阴型

主症:发病急骤,全身及面部皮损呈弥漫性红斑,触之灼热,压之褪色,鳞屑呈大片脱落,伴高热烦躁,恶寒,心烦,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苔薄或无苔或有裂纹,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营解毒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与用法] 生石膏、生地、赤芍、丹皮、水牛角片、栀子、知母、黄连、连翘、竹叶、生草

[功能主治] 清营解毒,凉血养阴

[加减应用]血热盛者加紫草、生槐花、黄芩,夹有湿邪加茵陈、黄柏、薏苡仁,血瘀重加赤芍、红花、莪术,风盛痒者加白蒺藜、乌梢蛇、牛蒡子,皮损头部患者加全蝎、川芎、藁本,久病阴血亏虚内燥甚者加玄参、何首乌、熟地黄、黄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