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诱导或迫使医生给孩子静脉输液吗?

2020年05月22日 8225人阅读

儿科医生问家长  静脉输液篇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  张月萍教授

第三篇  你曾诱导或迫使医生给孩子静脉输液吗?

常常有家长这样问我:需要输液吗?不输液能好吗?输了很多天了为什么还不好?还有的家长说:孩子每次生病都要输液,不输液好不了。家长的这种态度极容易迫使医生做出一种不适当的决策:为了满足家长或者安慰家长的输液。

2008年某市对126名社区全科医生关于输液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60%的被调查者认为输液率过高,而35%的输液处方是应患者和家属的迫切要求而开的。

当家长问不输液行吗?或者说我家孩子不输液好不了,医生最简单的应对办法就是马上给孩子输液。若是医生坚持原则不予以输液处置,而是建议家长观察几日再来复诊。那么几日后复诊时,总会有少数病人仍免不了输液,这些少数人就会抱怨为什么不早几天输液?”“还不如第一次来就输液呢!而那大部分不输液就痊愈了的病人也不会感谢医生不输液的决策,因为那是应该的呀!所以,每当医生拒绝病人的输液请求时,就承担着被抱怨的潜在风险。

【肺炎,不一定要输液】

4岁的云逸又来复诊了。

1周前他因咳嗽3天发热1天,肺底有水泡音,被诊为肺炎,当地诊所建议输液,云逸的妈妈拒绝输液。因为云逸不是重症肺炎,我开了口服抗生素给他,建议他回家服药观察。3天前再次来时,孩子仍然发热,咳嗽加重,当地诊所再次建议输液,仍被妈妈拒绝。因为云逸精神尚好,没有呼吸急促,白细胞和中性分类轻度增高,仍不属于重症肺炎,我仍旧给予口服药,只增加了雾化治疗。今日第三次来,发热已退,咳嗽减轻,继续给予口服药物巩固治疗。

云逸的妈妈很了不起,她有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坚持选择对孩子伤害最小、最简单的治疗方法。

【腹泻,不一定要输液】

5个月的小灵熹又来了。小脑袋竖得稳稳的,眼神灵活。他在奶奶怀里耸动着身体,小手胖胖的,努力挥舞着要抓我的鼠标,一看就知道他心情不错。不用问,肯定烧退了,不拉了。当然,那漂亮的小妈妈也心情不错。她以一种诚挚的口吻说:谢谢你啊医生,那几天宝宝不好,越输液越厉害,我妈每天都和孩子一起哭,没想到不输液反倒好得快,一天比一天好……

小灵熹因为腹泻输液5天,腹泻未愈,又添发热。虽然发热,但感染二项都正常,粪常规也正常,并且宝宝吃奶喝水都不吐,所以我就给他改为口服药,3天后大好。

【不要迫使医生开输液处方】

18个月的小男孩,呕吐腹泻2天。我查体后交待:能吃药就不输液,吃奶或吃药后呕吐就要输液。妈妈答:喝水都吐,只能输液。我看向爸爸,再次交待:少量多次喝水就不容易吐,目前孩子轻度脱水,能吃进去药就不用静脉补液。但是,爸爸看向妈妈,表示自己不做主。我正在犹豫,小男孩突然开口了:能吃药。那是个抱在妈妈怀里吃奶的孩子。在他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只能说单字和叠音词,比如吃,要,不,怕,爸爸,妈妈等。所以,当他清晰地说出能吃药三个字时,给我的惊讶远超过鹦鹉学舌。能吃药说明他在妈妈怀里半坐半卧半睡半醒时,听懂了医生和父母的对话,并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且清楚地表达了出来(有多少听懂了却不能表达出来的孩子呢)。好聪明的小男孩。但是,妈妈很坚决地说:输液吧!我们大老远来了,就想让他快点好,输液好得快。我被迫开了糖盐水和注射证。我知道即使我不开,这男孩的妈妈一定会反复挂号就诊,直到有医生满足她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病情的需要。

那孩子一出诊室就大哭,清楚地喊着不打针不打针。我觉得很对不起他,在这件事上没有站在他的立场上为他作主。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药物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要静脉输液。然而,目前静脉输液缺乏统一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科学的评价指标。现有的教科书、药品说明书、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等文件均未对静脉输液指征做出明确规定,导致我国过度输液的现象长期存在。

家长们至少应该了解以下几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不需要静脉输液,不要诱导或迫使医生开输液处方。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饮食和精神状态良好。

2.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毛细支气管炎:轻中度喘息,雾化治疗有效者。

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患者抱怨医生的不积极治疗远多于抱怨医生的过度医疗。因为过度医疗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隐匿的,远期的,容易被家长忽略。然而,正因为过度医疗的远期负面效应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料的,才更应该引起医患双方的共同关注。家长不去诱导或迫使医生开输液处方,就能在遏制过度医疗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