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鼾症(腺样体肥大)的中医治疗

2022年02月03日 879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儿童鼾症(腺样体肥大)的中医治疗

很多人认为睡眠中打呼噜(打鼾)是许多成人才有的情况,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在睡眠中也会出现打呼噜,这时家长往往会认为是小孩睡得太熟引起的。其实不然,孩子睡眠时打呼噜,可能是患病的征兆。打呼噜又名打鼾、鼾症,在医学上又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若兼有睡眠期间不同程度憋气现象,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儿童鼾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腺样体肥大(腺样体是位于鼻腔后面、鼻咽顶上的扁桃体,也叫鼻咽扁桃体,是咽部的一块淋巴组织)。腺样体肥大堵塞了一部分鼻咽呼吸道,使呼吸道长期处于狭窄状态,只有张口呼吸才感到呼吸顺畅,由于张口呼吸时震动咽腔的悬雍垂,随着呼吸就出现了打鼾。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有:打鼾、张口呼吸、夜间呼吸暂停甚至出现反复憋醒、日间嗜睡、晨起头痛、性格变化和颌骨畸形造成的相应口腔和面部症状(腺样体面容)。本病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性疾病,不仅影响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而且还导致了学习工作能力的下降及个人行为的改变,重者可有肺心病、发育迟缓、生长落后甚至死亡,对家庭及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对于儿童鼾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极其深远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病临床分为轻、中、重度三级。对于重度患儿的基本治疗方法是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和消除气道阻塞,但手术治疗费用较高且不是完全有效,少部分孩子随着青春发育,舌、软腭肌发育,本病还是可能复发,同时也存在着手术并发症及远期疗效欠佳、费用较高等缺陷。对于轻中度的患儿,治疗上存在一定的争议性,其争议性在于是手术治疗还是姑息治疗,而且目前临床上没有明确疗效的西药可用且缺少统一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病关注度及认识度的不断深入,传统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进展。本病病机为虚实夹杂,多为本虚标实。实为痰湿,虚为肺脾气虚。肺为储痰之器,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患者打鼾与上气道的狭窄或阻塞有关,病位偏上,与肺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易生痰湿,阻滞气机,气机不畅,迫于咽喉间而发鼾声。外感六淫之邪引动痰湿,助湿生痰或炼津成痰,从而加重病情。患者的扁桃体或(和)腺样体肿大多认为是痰湿内结所致;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冶节无权水津失于输布,凝液成痰;脾常不足,运化失司,聚湿成痰,上贮于肺。肺脾气虚易导致本病的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故在治疗上,多采用化痰祛湿、养肺健脾等方法进行标本兼治。

本病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疗效较突出和稳定。针灸治疗通过局部取上星、印堂、迎香等穴以宣通鼻窍气血为主。并结合中医脏腑经络辨证,肺气虚者加肺俞;脾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以收标本兼治的效果。“肺开窍于鼻,主气,司呼吸”,肺气不利则鼻窍不通。取肺俞通过调畅肺气以宣通鼻窍。“肺与大肠经相表里”,取迎香穴,既可收到局部取穴宣通鼻窍的效果,亦可调畅手阳明大肠经气,共收辅助调畅肺气之效果。“脾主运化”,能运化水湿;“脾为生痰之源”,脾的运化失健,则水液停留,痰湿内盛;患儿鼻腔粘膜水肿及腺样体增生肥大等都与水液运化障碍有关。临床多用脾俞以收健脾运化水湿之功效。“脾与胃经相表里”,且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頞中”,与鼻窍有密切关联。取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既可健脾,亦可收到调和阳明经气血的作用。针灸疗法以疗效明确、简单易行等优点受到患儿及家长的欢迎。现代研究认为,针刺手法是通过个体的体质基础及经络腧穴而起治疗作用的, 其关键是得气快、针感强、气至病所。针灸治疗能激发机体固有的调节功能, 使失调紊乱的机能状态得到调整,从而使湿热之邪得泻,同时肺脾之气得补, 达到补虚扶正、除湿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近10年来,本人及所在科室积极的运用中药口服、中药外敷及针灸治疗儿童鼾症,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典型病例:

患儿,男,四岁,反复夜间打鼾、张口呼吸、憋气2年,伴随鼻塞、鼻痒。查鼻咽部侧位片显示:气道狭窄,鼻咽部软组织增厚、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为0.87。(报告解读:腺样体87%肥大。)临床分级属于重度,结合孩子的年龄(3-6岁是儿童手术的最佳年龄),该患儿已经具有手术指征,但患儿家长不愿手术治疗,希望中医药保守治疗。经过一个月的中医治疗后,患儿的症状明显好转,腺样体明显缩小。复查鼻咽部侧位片显示:气道尚通畅,鼻咽部软组织增厚、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为0.58。(报告解读:腺样体58%肥大。6周岁以内的儿童,腺样体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在0.6以内被认为是正常范围。)

  

 

 

类似这种临床疗效满意的病例还有很多,中医治疗儿童鼾症确实有其临床优势,也值得临床的推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