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检查的并发症少见,主要有结肠穿孔、结肠出血、肠系膜撕裂、气体爆炸、呼吸心跳骤停以及罕见的脾破裂等。主要原因是操作者操作不当,其它因素包括结肠严重扭曲粘连等。文献报道以结肠穿孔和出血为多。穿孔率在0.1-0.2%左右,且由于内镜技术的普及和通过,呈下降趋势。而由于内镜下结直肠肿瘤治疗的广泛开展,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又有所上升,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内镜医生的经验意识和预防措施等。
结肠穿孔
常见原因:a)肠道准备差而盲目进镜;操作时牵拉过度或盲目滑镜不当,均已导致穿孔。b)操作时注气过多,肠腔压力过高,原有结肠病变等加上机械性因素而使肠壁变薄脆弱破裂。c)活检时活检钳取材过深可致肠壁穿孔。d)息肉切除方法不当,造成肠壁穿透性凝固性坏死,术后常常发生迟发穿孔。e)结肠病理情况如炎症性肠病、肠粘连、放射性结肠炎、结肠巨大憩室等。肠镜操作时易造成穿孔。
内镜医生操作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可以减少和避免肠穿孔的发生。一旦确诊肠穿孔应立即内镜下修补或外科手术修补。
穿孔的部位大都在肠管的弯曲处、结肠的粘连处和Miles术后患者肠管走向发生变异处。这些部位易发生穿孔的原因是弯曲处或粘连处形成的锐角,在肠镜下呈现为盲端,通常用滑进的方法才能通过,如肠管走向辨别的错误或滑进的手法不当极易发生穿孔或撕裂。
1、直接的穿孔:在锐角的弯曲处无法充分显示肠腔时,采用滑进的方法,如果肠腔走向判别错误或操作手法粗暴,造成头端直接把肠壁损伤穿破,此种肠穿孔目前在应用电子结肠镜的情况下较少发生。
2、间接的穿孔:在乙状结肠襻曲处或肠粘连处,由于肠腔的显示很清楚持续进镜而造成结襻处或肠粘连处撕裂性的穿孔,此种穿孔肠腔气体进入腹腔,病人的痛苦减轻,肠腔呈闭合状态,退镜太快根本无法发现穿孔的部位,所以亦称为隐性穿孔,电子结肠镜检查多为此种穿孔。
肠出血
常见原因:a)插镜时手法较粗暴,不循腔进镜,致使结肠粘膜撕裂出血。b)活检组织时损伤病变血管而出血。c)结直肠原有病变,肠镜复发进出时,插伤病变组织,引起出血。d)内镜治疗时,电凝过度,是创面过大过深,后期创面焦痂脱落而出血。
少量出血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或局部喷注凝血酶盐水就行。若还出血不止,可选用内镜下电凝、激光、钛夹夹闭等方法止血。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同时应该卧床休息,补液,应用止血药物。必要时可以输血。要就行血压、心跳以及血红蛋白等的密切观察。出血量较大且出现休克情况,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则需急诊手术处理。
心脑血管并发症
肠镜检查一般对心脑血管系统影响较小多为一过性心电图异常。常常患者原因心脏疾患加上术前肠道准备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一般一过性心电图异常患者,无须处理,稍事休息即可。而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要停止肠镜检查,要与吸氧,心电监护等处理。而对于高龄体弱多病和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肠道准备及用药要谨慎,术前检查心电图,要在心电监护条件下进行检查,并及时与相关科室联系,做好应急准备。
严重腹痛
肠镜检查时由于注气过多可引起肠痉挛,产生肠绞痛,严重的类似肠穿孔,但但短时间能自行缓解。如果肠镜后出现长时间比较严重的腹部胀痛的称为肠镜检查术后膨胀综合征。一般检查结束时尽量抽吸肠腔残气可以预防。而告知患者家属轻柔腹部或去厕所肛门排气即可缓解腹胀。但要注意与肠穿孔鉴别。
气体爆炸
较少见,但预后差。常常发生在结直肠内镜治疗的患者,由于肠道准备差,口服甘露醇或服用牛奶、豆浆等流质,肠道细菌作用产生较多硫化氢气体,而操作电凝时发生。术前充分肠道准备或预防性口服抗生素;术前禁服甘露醇或牛奶豆浆一类流质。术中注入惰性气体等,均可预防爆炸发生。
中毒性巨结肠
中毒性巨结肠是肠镜检查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一般在术后24-72小时出现。多见于炎症较重且范围较广的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等。由于炎症严重使肠壁肌肉和机间神经受侵,结肠失去收缩能力。肠镜检查时注气,就形成巨结肠。而术中由于解痉药会加重中毒性巨结肠。治疗上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与禁食,补液,抗生素等。一旦穿孔必须手术。
脾破裂
肠镜检查和治疗出现脾脏破裂的并发症极其罕见,但风险非常大,影响生命安全。国外文献有个案报道和回顾性分析。De Vrie 2009年在Neth J Med发表回顾性文献,查询了1970年至2009年相关文献。发现脾脏破裂并发症80例。Singlas 2012年发表Meta分析,共75篇文章报告,共发生102例脾脏破裂。其中2000年为26例,而2005年则有64例;女性占76.5%,约2/3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