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患者的希望

2023年02月22日 14人阅读

解剖学上小脑可分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小叶、结叶组成的原始小脑,又称为前庭小脑,与平衡功能关系比较密切,患病时出现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减退、震颤等;另一部分由锥体、悬雍垂、山顶、小舌等叶组成,又称古小脑或嵴髓小脑,与躯干等姿势反射有关,病变时出现起立困难、行走困难等;再一部分由桥核、下橄榄核、网状纤维及小脑半球组成,也称新小脑,患病时出现肌张力低、震颤、轮替差、辨距不良等症状体征。
小脑痿缩共济失调患者通常在40-50岁之间发病,表现为缓慢进行性从下肢开始的共济运动障碍,如行走不稳、步态似“醉汉”一样。走路时为获得平衡而双腿分开,并且摇摇晃晃,随后出现言语含煳不清,说话时间节断续、或顿挫呈爆发性,医学上常称为“小脑性语言”。后期上肢活动也受影响,主要是手的精细活动,导致写字、绘画、穿针、系扣等活动障碍。此外患者可伴有头、肢体、躯干的静止性震颤,眼震较少出现。肌张力正常或轻度减低,一般不伴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及感觉系统的症状,也没有智能的异常改变。
小脑痿缩共济失调在中医上被称为“痿证”,这是一种症状。国内有学者研究,它是由肝肾阴虚、脾虚湿、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肾是人体脏腑阴阳之本,是精气、骨髓、身体阴阳的主要来源。肾阴不足时,四肢走路不稳,无法控制步态,经常摔倒,甚至脾虚湿瘫在床上,身体会一天天消瘦。如果脾虚严重,四肢会变得虚弱。脾脏支配肌肉。如果脾虚虚弱,四肢会变得虚弱,肌肉会变得僵硬。如果湿气重,偶尔会出现头晕和眩晕,感觉不是特别清爽。当喝水时,眼睛会看到模糊的东西,气会停滞,瘀血会导致咳嗽或痰。
中医能不能治疗恢复小脑痿缩呢?其实中医药上对于辨证诊治很讲究,但凡没有对症,对于疾病没有任何效果,相反会起到反作用,小脑痿缩在中医中称为“痿症”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中医在如今社会参差不齐,对于经常诊治“痿症”这种疾病的中医比较容易对症,但对于没有诊治经验的中医没有效果很正常。中医看重的就是诊治经验,经验代表一个人的经历,不可复制的。
vx:trtzy8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