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双侧阴囊不等大
2018年07月21日 448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如何正确认识双侧阴囊不等大
耿红全 方晓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外科上海新华医院小儿泌尿外科方晓亮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总能碰到一些心如火燎急忙就诊的家长诉说:我孩子双侧阴囊不一样大,甚至摸不到“蛋蛋”,该怎么办呢?那么,小男孩双侧阴囊内都可以“装”些什么东西呢?正常男孩双侧阴囊内主要是睾丸、附睾及输精管等组织。除此之外,非正常情况下也可以有“外来之物”,临床常见的如:肠管、腹腔内液体等,这些不应来的“外来之物”可造成双侧阴囊不等大,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双侧阴囊不等大,其常见疾病又有哪些呢?
1.小儿腹股沟疝:均为斜疝,几乎都是先天性鞘突未闭。腹内压增高则是疝的诱发因素,如小儿剧烈哭闹、长期阵咳、便秘和排尿困难等。婴儿期很容易发生疝,2岁以后,疝的发生率就有所降低。进入疝囊的腹腔脏器在婴儿最多见的是小肠,在女孩最常见的子宫及附件。因此女孩腹股沟疝发生嵌顿时易造成卵巢缺血坏死,应引起广大家长重视。腹股沟疝常见的表现为患儿哭闹时腹股沟、阴囊可见肿块突出。平卧后肿块可消失,当腹股沟疝发生嵌顿时,腹股沟或阴囊部就出现疼痛性包块。患儿哭闹不安,以后逐渐出现恶心呕吐。如果未及时处理,肠梗阻症状逐渐加重,腹胀明显,呕吐为肠内容物。如出现血便、阴囊皮肤充血发红,则应警惕肠坏死及睾丸坏死。尽管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可继续闭塞,但有疝的小儿却很少有自愈之可能。因此,腹股沟疝一经诊断后,都应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多次发生腹股沟疝嵌顿。
2.小儿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是由于鞘状突的闭塞不完全,使鞘突管仍然保持开放或部分开放,由于鞘突管径细小,肠管不能通过,只允许腹腔液体经鞘状突管流入并积聚在鞘膜腔内,形成鞘膜积液。女性胎儿的鞘状突称Nück管,如发生积液称Nück’s囊肿。鞘膜积液一般无全身症状,只出现腹股沟、阴囊局部肿块,大小不一,增长较慢,不引起疼痛。肿块较大者可有阴囊坠胀感。鞘膜积液的肿块在白天行走活动后常显得充盈膨胀,张力较高;早晨起床时可略显萎瘪。新生儿的鞘膜积液可发生在单侧或双侧。如在发育过程中鞘状突管自行闭塞,则鞘膜积液亦随之逐渐消失。鞘膜积液体积不大,张力不高,不急于手术治疗,特别是1岁以内婴儿,尚有自行消退的机会。如果张力较高,可能会影响睾丸血供而产生睾丸萎缩,手术不受年龄限制。
3. 隐睾:也称睾丸未降或睾丸下降不全,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主要表现为患侧阴囊发育差,阴囊空虚,扪不到睾丸。有时可于腹股沟部或阴囊外会阴部扪及睾丸,一般较正常小,局部可见隆起。隐睾常伴有患侧鞘状突未闭,可表现为鞘膜积液或腹股沟斜疝。隐睾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治疗,使处于不正常位置的睾丸降至正常阴囊位置,且须在2岁以前完成。隐睾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即睾丸固定术,在手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治疗合并的腹股沟疝。目前国内外学者均不推荐激素治疗。
4.小儿睾丸肿瘤:较少见,仅占小儿肿瘤的1%,好发年龄是2岁左右。小儿睾丸肿瘤的良性多于恶性,畸胎瘤是最常见的良性睾丸肿瘤,恶性睾丸肿瘤中最常见的是卵黄囊瘤。大多数小儿睾丸肿瘤表现为无痛性阴囊肿块,体检时可见患侧睾丸增大,无触痛,不透光,可同时伴有鞘膜积液。其临床诊断首选超声检查,对怀疑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行CT检查。常用的肿瘤标记物为甲胎蛋白(AFP)和人绒促性素(HCG)。睾丸恶性肿瘤,AFP、HCG可明显增高。睾丸肿瘤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5.小儿睾丸附睾炎:为儿童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表现为阴囊部位突然性疼痛,坠胀,附睾肿胀,触痛明显,可伴有发热,附睾硬结等不适,体检可见患侧阴囊红肿热痛,睾丸触痛明显,双侧提睾反射存在。临床诊断首选超声检查,小儿睾丸附睾炎主要以抗感染治疗为主。
6.小儿睾丸扭转:是指由精索扭转引起的睾丸缺血性病变。为儿童阴囊急性肿痛的疾病之一,表现为突发性一侧睾丸持续性疼痛,可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阴囊皮肤充血、水肿、发热。体检可见阴囊肿大、压痛。睾丸肿大并上移至阴囊根部,且呈横位,是本病特异性体征。Prehn征阳性,即向上抬举睾丸时疼痛加重。患侧提睾反射消失。阴囊红肿渐加重,变硬。临床诊断首选超声检查,其可灵敏地检测出睾丸血流的变化,是一种快速、简便、无创伤、无痛苦并可反复进行的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达81%~90%。睾丸扭转治疗的目的是挽救睾丸,保护生育及内分泌功能。因此,对阴囊急症患者,有睾丸肿、胀、痛、抬举痛者,疑有睾丸扭转时,应尽早行手术探查,以提高睾丸挽救率。在出现症状后6h之内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附图:双侧阴囊不等大诊断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