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辉:为什么我们需要全科医生
2021年02月23日 8626人阅读
远古时代人们茹毛饮血,原也没有医学,遇有伤病,只好听天由命,后来偶然吃了个什么果子或是敷了个什么叶子竟然好了。久而久之,口口相传,等到有了文字,记录下来,医学便算是诞生了。
最初的医学是不分科的,即使到了农耕文明时期,张仲景、华陀是哪一科的医生?希波克拉底看什么科?直到近代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致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形成了内、外、妇、儿、等等的分科,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方才有了肺科、心脏科、消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的再分科。医学分了专科,医生有了专长,心脏病的病人由心脏专科医生治,当然好。医学的分科受惠的是病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一个医生穷毕生之力、研究一种病也难尽善尽美,更少有力顾及其他。于是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生们都成了专治某一种病的、甚至是专用某一种方式治疗某一种病的专家。如果病人生的恰好是这种病、又恰好以用这种方法治最好,请这位专家治、当然最好,若不是这病或是这种治法并非最好,请这位专家治,就不怎么好了。
可是,人生的病也越来越复杂。医界的谚语:“一个糖尿病半本医学书”,是说糖尿病的问题涉及到全身各处的组织和器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需眼科医生治疗、糖尿病足需要外科医生处理,糖尿病病人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也是慢性肾病的主要病因,这些病如何防?如何治?糖尿病专家独木难支。糖尿病如此,其他慢性病又何尝不是……
其实,人的一生,生大病的机会少、生小病的机会多。有些小病虽然挺挺也能过去,但也有些小病还会向大病转化,所以也得在医生的治疗观察之下,方才安全。把这样的病请专家医生看,挂了号,便是专家的病人,离开了诊室专家便无法了解病情的变化,只好尽可能多做些检查、多开点药以策安全,于是“过度医疗”便成难免。
人是智慧的动物,人们意识到专科的医疗模式对于治疗某些特定的疾病是有利的,但是社会还需要亲近、可及的、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关注病人心理状况、能从事疾病预防、能动员与协调社会资源帮助病人康复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便是全科医生、亦称为家庭医生的医务工作者。
全科医生的本领便是看“病人”。比如心肌梗死是“病”,当然要请心脏专科医生放支架。支架放好了,这人还是一位心脏病的“病人”,需要继续服药、需要调整饮食、需要帮助戒烟、需要指导适当活动、更需要安慰以解除心理上的压力等等,这些都更需要全科医生的帮助。
有病先找全科医生看,他在社区服务,方便、有效。他们解决不了的会帮你转诊,也方便,更有效。
如今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府关注民生,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在也是我国民众之福。
杨秉辉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全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上海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