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易怒小心突发脑梗死
2018年08月10日 815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市2017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日前发布。白皮书显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仍是健康的主要威胁。很多人都对脑卒中及其危害有所耳闻,知道脑卒中抢救越快越好,但在具体抢救措施方面却存在盲区。为此我们邀请专家对读者关心的脑卒中常见问题进行解读。
解读1
天气炎热会增加脑卒中风险
随着气温的升高,一些中老年人已经开始感觉到了身体的不舒服,如:当在室外停留时间过久,或者工作时间稍微多一点,或者才刚刚开始运动,就会出现“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不适;有些人可能出现“失眠多梦、嗜睡健忘、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等症状;有些人还会“双眼发黑”;有些人则出现了一侧肢体阵发性的麻木。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可能存在慢性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诊治,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脑梗死”。
为什么炎热天气会对人体造成这种影响呢?这是因为天气炎热,空气湿度大,含氧量降低,此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人体为了散热,会使外周血管扩张,血液聚集于体表,由此导致大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大脑缺血缺氧,最终引起头晕发作。其次,当天气炎热,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增多,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循环不畅,也会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出现上述症状。
解读2
反复天旋地转是脑卒中前兆
很多人都有过眩晕的经历,通常表现为快速坐起或站立时感到天旋地转、恶心、眼前模糊,有时候还有视物成双的现象,一般几十秒后就缓过劲来了,之后又会发生。这种眩晕也可以是脑卒中的前兆,一旦发展为脑卒中后果就会很严重。
这时候可以通过“5S”判别法来判断自己是否有脑卒中的风险:第一个“S”是力量,试试自己的胳膊、腿有没有力量,看看自己有没有口角歪斜;第二个“S”是感觉,感觉一下胳膊、腿、脸面部有没有麻木感;第三个“S”是吞咽,少量喝水或咽唾沫看有没有呛咳,或者咽不下东西;第四个“S”是说话,有没有说话不清楚、吐字发音含糊不清;第五个“S”是看,就是前面说的看东西模糊、重影、闪光或者眼前发黑。如果出现这5个“S”,那么脑卒中的风险就比较大,应尽快就诊。如果没有5“S”症状,但是有耳鸣、听力下降,建议去耳科查查耳朵。如果既没有5“S”症状,合并症状也不明确,建议去眩晕门诊详细检查明确病因。
解读3
正确快速判断是否患了脑卒中
及早发现卒中并进行救治,是保护患者生命、避免患者残疾最重要的手段。在最佳卒中急救体系中,卒中发生5分钟内就要识别清楚,并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溶栓和救治。
如何正确快速判断脑卒中呢?既往所用的“FAST”方法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这个意思为“快速”的简单词语来代表卒中的常见症状和即刻拨打急救电话(Face,面部; Arm,手臂;Speech,语言;Time,时间)。其效果也非常显著,但由于中国懂英文的人较少,基于此,专家提出“脑卒中1-2-0”新策略,即1张脸,2只胳膊,0(聆)听语言。当怀疑发生脑卒中时,看“1”张脸,看是否不对称、口角歪斜;查“2”只胳膊,看能否平行举起,是否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若有上述突发症状,需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患者送往医院就医。
解读4
卒中发生3至6小时是治疗“黄金时间”
由于大脑细胞死亡的“不可逆转性”特点,争分夺秒,在非常短暂的有效时间窗内重新恢复或开通病变脑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血流再通)是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的关键。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30%—92%,症状性脑出血为1.7%—8.8%。超过4.5小时而在6小时以内的可行支架取栓。超过时间窗,部分或全部缺血脑细胞发生坏死,则是“不可逆”的,肢体的瘫痪和失语就不易恢复了。因此,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的3—6小时,是治疗的“黄金时间”。
对于脑梗死来说,如果得病之后不注意预防,那么5年内发生第二次梗死的可能性超过30%。但是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通过服药和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防止脑梗死的再次发生。
提醒
脑梗死患者平时应注意什么?
① 脑梗死患者平时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尽量低盐、低脂,一定注意不能吃得太咸,一般每天摄入的盐含量在3克左右,不能吃高脂肪的食物,比如动物的肝脏等,以免引发病情复发或者加重病情。
② 遵医嘱,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脑梗死复发,同时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定期在门诊随诊。如果遗留有肢体活动不灵活,要重视康复训练,且应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不可自己盲目训练以免造成韧带拉伤、骨折等并发症。
③ 重症脑梗死患者若发生偏瘫,不能自理,生活中就要注意经常改变体位,家属要帮其勤翻身、拍背,避免褥疮、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同时及时更换被褥;若存在饮水呛咳、吞咽苦难,吃饭时应取半坐位或坐位,不应大口喝水或进食,以免呛入气管发生感染性肺炎。
④ 发生脑梗死之后,患者或多或少会出现焦虑、抑郁、挫败感等情绪,此时家属应耐心陪伴、照顾,多鼓励,多开导,保持愉悦的心情,必要时可通过药物改善情绪及心境。避免熬夜、劳累、受凉、情绪激动等情况,避免大量出汗、腹泻、呕吐等诱发因素。如果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到门急诊就诊。
建议大家适当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可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好坚持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吸收新鲜充足的氧气。充足的氧气可以让大脑快速思考。每天为身体补充足够、均衡的蛋白质、脂类、糖、矿物质、维生素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