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在没有疾病时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经发病时要及时加以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影响预后。
小脑萎缩一旦发展到明显的萎缩阶段,则增加了治疗难度,因此“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强调早期干预、预防小脑萎缩显得尤为重要。中医药在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病人全身症状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状态。中医注重整体观念,通过中药治疗、精神调养、摄生保健等综合措施对防治行动障碍具有积极的作用。
小脑萎缩是以“迷惑善忘”、“言善误”、“言无伦次”、“懈怠安卧”、“行动障碍”等一系列异常症状为主要特征的进行性衰退疾病,既往医家多秉承虚损理论,治疗以补虚为主。
小脑萎缩为本虚标实之疾,应法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则,分析虚实因果,权衡标本轻重。小脑萎缩以心脾肾亏虚或挟痰瘀为特点,以虚或虚中挟实为主,故治疗以补为主,或施以通补兼施,强调固本清源之理论。肾虚脑髓失充是小脑萎缩的根本原因,故补肾益精填髓是治疗痴呆症的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益气养血,兼顾化瘀祛痰开窍。
但治疗小脑萎缩时应从整体水平综合考虑病因病机。“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强调由于小脑萎缩病情错综复杂,既重视肾虚致病为本,又要注重各个脏腑之间的联系,即兼顾其他四脏之虚,调整各个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
和营卫、取阳明、调虚实是为“行气阳明汤”方论之本。表现在临证上,“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张疏利三焦气机、制阳明之火、补虚与泻实并举,以期升阳益髓,除痰化療,解毒散结,使脑气充盛而络脉畅达,病变组织得以修复,则诸症可安。
近年来,“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注意到国内开始有零散的关于中医对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疗效的报道,但大多数中医药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研究报道多未采用权威、公认、客观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另外由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种类太多,相应的预后差异也很大。
且中医临床上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主要依据个人经验遣方用药,辨证治疗居多,专方专药相对较少,表现出随意性及经验化倾向。
例如对肾虚髓亏证,不同医者可选用左归丸、金匮肾气丸以及滋肝益智汤、地黄饮子等方,诸多古方尚有许多不同的加减运用。虽然都是辨证论治,但是不同的药物组成及剂量变化,煎服方法及服药时间的长短不同,疗效也就大有差异,所以很难进行统一的科学的临床研究。
小脑萎缩是疑难杂症,非经验丰富、常年钻研者不能为之。且小脑萎缩系慢性病变,只宜图久缓治,调补疏理,切不可操之过急,最忌峻补猛攻,图一时之快,反遭病深不解,徒补无效或耗伤正气。
另,小脑萎缩患者多有基础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是小脑萎缩发生和加重的主要原因,及早识别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特别是可控制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可减少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所以,应重视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痰瘀互结病机,采用化痰逐瘀,痰瘀并治进而改善瘀血所致诸症。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说:
“临床治疗单纯化瘀,事倍功半,应痰瘀并治,相互为解。”
临床用药亦可同性药配对,协同增效,达到力胜一筹。
如藿香、佩兰配对,藿香味辛,性微温,芳香温煦而不燥,既能解表邪又能化里湿。佩兰味辛、性平,气味芳香既散表邪又能宣化湿浊而定痛,二药伍用,醒脾而胃力彰。
如患者某某舌苔厚腻,不思饮食,多治不愈,在前医运用脾胃药物的基础上仅加用肉桂9g,服药月余,舌苔退为薄腻,饮食好转。此时正值盛夏,仍大剂量使用大辛大热的肉桂。对此“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解释:此患者的舌苔厚腻,色白而润是由于阳气亏虚,运化无力,唯有补其不足之阳,方能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正所谓痰湿一开,湿浊得化,血运得行。
另外,对小脑萎缩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认为还需从心理、社会、家庭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保持乐观的情绪,再配合非药物疗法,如记忆训练、思维训练、运动疗法及传统的推拿、食疗等康复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