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篇 ——幼儿急疹

2019年01月28日 977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幼儿急疹是儿童早期常见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大多数儿童在2岁前都得过此病,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本病的特征表现是突发高烧,可达39~40℃,一般持续3~5天,然后骤然退热,退烧后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的斑丘疹,一般几小时内皮疹开始消退,2~3天内全部消失,无色素沉着及脱皮。由于这些典型特点,幼儿急疹又被称为婴儿玫瑰疹、烧疹。
此病可能主要是由于感染HHV-6(人类疱疹病毒6型)而致,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可通过唾液飞溅而传播,但传染性不大,一般仅限于婴幼儿时期,仅在婴幼儿病房中偶尔流行。多数孩子皮疹消退后,病情很快减轻,如无并发症可很快痊愈。并且患过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二次。
基本知识
传染方式
幼儿急疹虽多为散发病例,但它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是由呼吸道带出的唾沫传播,所以此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HHV-6广泛存在于健康的人群中,患者、隐性感染者皆可成为此病的传染源,3~9岁儿童是重要传染源。正在发烧或出疹的处于幼儿急疹患病期间的孩子传染性是很低的,而幼儿急疹好了之后的3~7个月内的孩子,传染性较高。
如果孩子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降低时,就完全有可能感染HHV-6。本病可经空气、飞沫传播,大部分是由呼吸道带出的飞沫进行传染,比如患儿说话、咳嗽时,病毒会随着其口中飘出的飞沫,进入到与自己密切接触的孩子体内。孩子感染后,一般1~2周才会发病,所以,如有接触,此期间应密切观察孩子反应,若2周后孩子没有不适反应,家长可以放心,一旦出现高热,应立刻采取措施,暂时隔离并及时治疗。
高危人群
幼儿急疹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由于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得到抗体,所以婴幼儿体内存在来自母体的抗体,不易患病;但随着渐渐长大,6个月后,抗体水平逐渐下降,甚至逐渐消失,而此时自身的抗体还没有产生,免疫功能也尚未健全,因而是为本病发病高危人群。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
儿科-小儿呼吸科
预后影响
幼儿急疹的预后,总体上来讲,是比较好的,多数患儿均能自愈,并且治愈后一般不再患第二次。
幼儿急疹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处理。处理得当,孩子皮疹退去后能康复,皮肤上不会留瘢痕,极少有合并症。痊愈后,孩子将能终身免疫,并且免疫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但应注意,若处理不得当,或者是体质特别弱的孩子,预后会相对差些,极个别患儿可能会留有癫痫、轻度瘫痪、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病因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那么孩子的这种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目前认为,幼儿急疹主要是由HHV-6引起,HHV-6分为A、B两组,绝大多数由HHV-6B型感染引起,极少由A型感染引起。另外,HHV-7、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等亦可引起本病。虽然此病的发病情况尚不十分清楚,但根据其他疱疹病毒的发病过程来看,这些病毒经飞沫进入到口咽部,再从口咽部进一步入侵到体内,很快到达局部淋巴组织,生长繁殖,大量进入单核细胞,并随血流散播至全身组织器官,从而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病毒血症。
预防
对于幼儿急疹的预防,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一般不需要将患者隔离,对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密切观察10日,若发热,需暂时隔离治疗。
另外,如果家长和孩子平时能够做到下几点,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此病的概率。
1.在冬春季节或疾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串门或者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不要与患幼儿急疹的孩子密切接触,避免传染,这是预防幼儿急疹很关键的一点。
2.平时多带孩子晒晒太阳,鼓励孩子适当做一些运动,如慢跑、踢滚动球、侧滚、驮物爬、两腿两足夹物走、拍球、单脚站立等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
3.孩子饮食要有规律,营养要均衡。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在添加辅食后,要注意多吃蔬菜。只有饮食规律、丰富了,才能促使孩子更好地发育成长,保证孩子的体质,身体强壮了,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变强。
4.孩子居住的房间,应保持干净卫生,空气新鲜、流通,同时注意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冷、过热。
5.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并发症
患幼儿急疹后,大多数孩子的情况都比较乐观,一般不会出现并发症。但是一些有免疫缺陷及部分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有可能出现并发症。
HHV-6病毒有个特点,它有可能在免疫缺陷及部分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体内潜伏,长期的潜伏,在某个时间出现病毒的复燃,这个时候是非常严重的。患儿有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腹泻,甚至可能引起肺炎、脑炎、中耳炎、骨髓炎、肝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噬血细胞综合征、败血症等。
诊断
临床表现
总体症状
许多孩子得急疹初期,家长们不容易识别出来,直到皮疹出现,到医院就诊时才知道孩子得了此病。那么幼儿急疹的症状都有哪些呢?
幼儿急疹的典型症状是突发高烧,持续3~5天后体温骤降,退烧后或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皮疹。
患者感染病毒后,病毒通常会在体内潜伏7~14天,这期间患儿是不会出现任何不适的。潜伏期过后,患儿会毫无征兆地突然发起高烧,量一下体温,可达39~40℃,有的甚至40℃以上,让家长措手不及。发烧期间,大部分孩子精神、食欲状况比较好,一些孩子可伴有烦躁、倦睡、咳嗽、流涕、眼发红、咽部充血、恶心、呕吐、腹泻等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有些孩子还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胀、耳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惊厥。用退烧药后烧就会退下去,但药效一过就又开始发烧。
高烧一般可持续3~5天,3~5天后体温突然会下降,退热时或退热后数小时至1~2天,孩子皮肤上会出现细小、清晰的玫瑰色斑点状皮疹,像被蚊子叮了似的小红疹子,按压会退色,皮疹由颈部及躯干开始出,迅速波及四肢。持续1~2天或2~3天后,疹子全部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所以不用担心会留下疤痕。另外,在流行期间,少数患儿亦可无皮疹出现。
本病与麻疹、风疹、药物疹症状相似,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家长仍无法识别时,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诊治。
检查筛查
常用检验检查
多数幼儿急疹患者早期不易被确诊,当出现皮疹,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时,为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给孩子做下列相关检查。
1.血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来判断病情,尤其是在发病的第1~2天,这两个指标会特别敏感。
2.病毒抗原的检测,适于早期诊断,但病毒血症维持时间短,很难做到及时采取标本。目前广泛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和组织内病毒抗原。抗原阳性结果可作为确诊的依据。
3.病毒抗体的测定,主要是采用ELISA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HHV-6、7型IgG、IgM抗体,以判断有无HHV-6、7感染的存在。当从脑脊液内测到IgM抗体或IgG抗体时,则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存在。
4.病毒核酸检测,是通过采用核酸杂交方法及PCR方法,以检测HHV-6、7DNA,明确是否存在活动性感染。
5.病毒分离是HHV-6、7型感染的确诊方法。但由于病毒分离培养费时,不适于早期诊断,一般只用于实验室研究。
另外,必要时可做X线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治疗
治疗方案
幼儿急疹是孩子免疫锻炼的一种刺激剂,在健康、正常免疫的状况下,无需特殊治疗,只要加强护理及对症处理就行。
首先,给孩子一个好的休息环境,让孩子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被子不能盖得太厚,以免影响散热。生病期间不要带孩子外出,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尤其不要让孩子与患感冒的人接触,以免加重孩子的病情。
其次,对症处理。主要是针对孩子出现的高烧症状。可先采用物理降温法,用不要太凉的水或浓度为50%的酒精为孩子擦身。烧的比较高的时候,比如38.5℃左右或超过38.5℃时,可适当选用退烧药,如泰诺林、美林、百服宁、清热解毒中成药等。同时给孩子多喝水。
另外,还可酌情服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小儿清解液等。如果高热发生惊厥或烦躁时,可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安定等;伴有腹泻时,可给予止泻及助消化药。
常用药品
如发烧38.5℃左右或超过38.5℃时,可适当选用退烧药,如泰诺林、美林、百服宁、清热解毒中成药等。
另外,还可酌情服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小儿清解液等。
如果高热发生惊厥或烦躁时,可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安定等。
当伴有腹泻时,可给予止泻及助消化药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