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症的吸入药物治疗
2018年07月17日 753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树的病理性、永久性扩张,导致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性咳嗽、咳痰有时伴有咯血,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重度支扩患者一般生活质量会有明显下降,包括活动后喘息症状、肺功能下降、咳痰黄脓、咯血等。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陈宇清
支气管扩张症的药物治疗目标包括:明确并治疗潜在病因以阻止疾病进展;维持或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和频率,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雾化吸入治疗是一种局部给药方式,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和肺泡,具有起效迅速、疗效较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患者刻意配合等特点。有利于支扩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控制、痰液引流、改善喘息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次数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和成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
一、雾化吸入治疗设备
目前临床上常用雾化器主要有射流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类。
1. 射流雾化器由压缩气源和雾化器两部分组成。其雾化作用是根据文丘里(Venturi)原理,迫使气体高速通过狭小开口后突然减压产生局部负压,通过虹吸作用将气体流出口旁一相连容器内的药物液体吸出,并在前方遇到挡板时被冲撞粉碎成无数气溶胶,药雾颗粒被吸入气道而产生治疗作用。射流雾化器常用驱动气流量4~12升/分钟,气雾微粒大小和每分气雾量受压缩气源气流量影响,一般置入药液4~6ml,雾化吸入时间5~15分钟。
2. 超声雾化器由雾化器底部晶体换能器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通过振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容器内的液体振动传导至溶液表面,进而使溶液剧烈振动,破坏其表面张力和惯性,形成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产生治疗作用。由于超声雾化器的物理效应,可对药物结构造成破坏效应,一般不能用于药物吸入治疗,仅仅用于气道湿化治疗。超声雾化器的缺点是增加感染的危险,易过度湿化和增加气道阻力。
3. 振动筛孔雾化器其原理是采用超声振动薄膜使之剧烈振动,同时通过挤压使药液通过固定直径的微小筛孔,形成无数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
二、支气管扩张症常用雾化吸入药物
1. 抗菌药物:由于支气管结构破坏,痰液引流不畅,加上反复急性加重、经常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使得下呼吸道内以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长期存在。一旦感染急性加重,治疗十分困难。除了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外,可以雾化吸入抗菌药物作为局部治疗,增加抗菌治疗的效果。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急性加重和预防致病菌的慢性气道定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FDA已批准妥布霉素用于雾化吸入治疗囊性纤维化疾病。有研究报道在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使用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β-内酰胺类中的氨曲南和头孢他定、多黏菌素E等雾化吸入,一天2次,疗程7-14天,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近年国外也有一些作者报道,在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长期雾化吸入上述抗菌药物,疗程为4周至12个月不等,多数为间歇给药或周期性给药,可以显著减少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的次数和延长急性加重的间歇期,降低痰菌负荷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吸入性抗生素可增加患者发生喘息、支气管痉挛、异常味觉、呼吸困难等风险,但是这些不良反应大多能够耐受,其严重性与受试人群的人口学特征、疾病严重性、患者的健康状况、有效评估手段等密切相关。
2. 支气管舒张剂临床常用有两大类:(1) β2-受体激动剂:此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根据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临床上雾化吸入制剂主要为SABA。SABA制剂的共同特点是起效迅速、维持时间短,代表药物有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2) 抗胆碱药物:根据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分为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和长效抗碱能药物(LAMA)。临床上常用雾化吸入制剂为SAMA,为非选择性抗胆碱能药物,如吸入性异丙托溴铵制剂。
3.祛痰类药物常用的祛痰类雾化药有:(1) 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降低痰液的粘滞性,使之稀释而易于排出;(2) 盐酸氨溴索或溴已新,具有降低痰液粘稠度、改善支气管上皮纤毛运动、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等作用。
4.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常用的有布地奈德(BUD),BUD具有适度的脂溶性和水溶性,容易通过气道上皮表面的粘液层和细胞膜快速发挥作用,适合与支气管舒张药物联合应用。目前认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一般不推荐给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使用,仅适用于部分合并有气道高反应性的患者。
总之,雾化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症较为理想的常用给药方法,具有局部给药,全身不良反应较小;使用方便,适用于包括儿童老人在内的各种人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