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病毒再来袭 这样亲密接触孩子反而会害了他们
2017年12月21日 1097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2月份新的一轮病毒感染来了,柯萨奇A组病毒、埃可病毒。学名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感染的疾病您可能多少会听过,就是那个让父母头疼,孩子难受的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好发于夏秋季,现在正是本病高发季节。临床伴有发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症状。因此很多家长容易将此疾病与普通感冒相混淆,但如果家长仔细观察的话,这与普通感冒是不同的。
疱疹性咽峡炎与普通感冒有何不同?怎么区分?
普通感冒多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病后表现为流鼻涕、鼻子堵塞、咳嗽、疲倦、食欲减退、发热,体温38℃左右。
疱疹性咽峡炎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引起,有一定的传染性。症状多表现为突然高热,伴严重咽痛、吞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多、食欲减退、乏力等。口腔内有灰白色丘疹或疱疹,四周绕以红晕,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和疱疹性咽峡炎相似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手足口病,传染性一样强,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不论是携带者和患者都可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病原体也非常相似,手足口病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但不同的是,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手、足、口腔、臀部,疱疹性咽峡炎一般都能自己痊愈,而手足口病就不一定了。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是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也就是说,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发生生命危险。手足口病的少数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
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多种方式传播,近距离接触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通过呼吸、飞沫等被传染,也可以通过接触带病毒患者唾液(粪便)污染过的物体表面,没有勤洗手,然后经口得病。一般大人抵抗力强,发病率低,普遍是儿童感染。
家长需要注意疱疹性咽峡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通过飞沫、接触等方式可传播。这也就意味着,大人亲吻孩子也可能传播。不过,家长不必过分忧虑,做好个人卫生,如勤换外衣裤、洗手、漱口等就能有效避免可能的传播。平时引导孩子养成勤洗手、吃熟食、喝净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病从口入。
并且要勤通风,督促孩子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及多休息,此外让孩子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宝宝如果出现拒食拒水,口水增多的现象,要留心,可以拿手电筒照一下,看看口腔黏膜光不光滑,有些孩子可以看到明显的小水泡,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同时要留心孩子手、足、臀部等部位有没有疱疹。孩子如果出现精神差、肢体抖动、惊跳、抽搐、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呼吸增快、呕吐、高热不退等表现。除了要及时带孩子就诊以外,还要注意和其他孩子保持隔离,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播。
如果家有患儿,正确护理也是关键。
患儿除了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合理饮食。
吃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过热、过冷、过酸、过辣的食品,以免刺激口腔黏膜,多补充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二、要多通风、多饮水。
对于高热患儿保持周围环境通风和安静有助于其散热和降低代谢率,多饮水有利于出汗而散热。先行物理降温(如湿敷头部、温水擦浴颈部、腋下、腹股沟冰袋及酒精擦浴等),若效果欠佳,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若患儿吞咽不适、不肯进食,可给予补充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三、要护理口腔。
因患儿口腔黏膜、舌部发生疱疹或溃疡,会造成吞咽疼痛,影响饮食,所以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舒适护理尤其重要。每天用淡盐水给患儿漱口几次。另外,可以用冰硼散等涂至患儿咽部,以减轻咽痛,也可口服维生素B促进溃疡愈合。患儿用过的餐具一定要沸水消毒,以防发生口腔感染。
四、要观察患儿病情。
随时测量患儿体温,留心观察其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患儿的不适,及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