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惧悲忧
2019年02月23日 824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肺脏是重要的呼吸器官,在人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理论强调情志致病,在实际生活中大家普遍没有认识到七情之中的悲(忧)对肺脏的影响,但其在肺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和调护中的影响不可忽视,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情志致病的理论,对肺系疾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何为肺志
七情之中,喜、怒、思、悲(忧)、恐称为“五志”,分属五脏。“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关于肺之志,《内经》有两说:一说为悲;一说为忧。但在论及五志相胜时则说“悲胜怒”。悲忧虽略有不同,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致相同的,故悲忧同属肺志。
由于肺虚津枯,肺脏失养,导致肺叶痿弱不用的病证称为肺痿,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临床以喘息短气、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伴见肺脏虚、实之证,亦可影响心、脾、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兼见相应临床表现。现代医学的多种肺系疾病,例如:间质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肺结核、肺不张等反复发作,后期出现咳吐浊涶涎沫、喘息短气等症状,也可被归为“肺痿“范畴,但尤以间质性肺疾病的“肺痿”归属最为常见。
肺痿分期
从中医理论气血变化角度出发,可对肺痿病进行如下分期:
1.急性起病期:外感六淫等致病邪气的入侵,加之悲忧之情的影响,肺作为“华盖”必先受之,致肺气不能宣降,失于输布,津液停聚而生痰,肺朝百脉不利,气血凝涩,而致咳嗽,咯痰。
2.正邪相争期:随着病情的进展,悲忧伤肺,肺朝百脉不利,血络失和,肺络不通,肺气受损,致使肺气愈虚,患者易感气短、动则咳喘,表现出由实致虚,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
3.痰瘀毒互结期:“悲则气消”,气虚乏力无以运血,津亏脉涩血滞,此时以痰、瘀、毒互结为主,患者咯痰加重、呼吸困难。
4.肺叶枯萎期:即“萎而不用”的肺纤维化晚期,患者肺功能呈严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障碍等,多见杵状指及发绀、肺心病等由肺及心的表现,且此时患者心理负担更重、意志消沉、精神不振。
不论肺痿患者病情处于何种阶段,摄生调养之本均在于调畅情志、精神内守,以期促使疾病预后良好。在现代肺系疾病的防护及治疗工作中应将情志致病理论广泛运用,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让肺痿相关辨证论治体系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