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秋冬气始交
2020年11月07日 789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冬”有“终”的意思,冬天正是一年的尾声,万物藏伏避寒的日子。
立冬时节,北方开始水结冰,地凝寒,而南方不少地方还是小阳春的天气,白居易《早冬》有句:“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北方有立冬、冬至当日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为什么把吃饺子和冻耳朵联系起来呢?
这要说到饺子的发明者“医圣”张仲景了。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辞官回乡的路上,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花椒等祛寒温阳的食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严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在南方,各地立冬日饮食多以鸡鸭鱼肉为主。比如闽南地区的“姜母鸭”、“羊肉炉”,湖南醴陵的“醴陵焙肉”。而在江南一带,更是流行膏方滋补。
立冬三候解
初候,水始冰
摄图网_500815771_wx_冬天结冰的水面(企业商用).jpg
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冬天到了,阴气渐盛,此时水面开始凝结,但未成坚冰。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立冬初候“水始冰”到大寒三候“水泽腹坚”,那可是近百日之寒。
二候,地始冻
摄图网_501560037_wx_龟裂的土地(企业商用).jpg
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此时土气开始冻结,但还没有到坼裂的程度。
土地冻裂的原理是热胀冷缩。土地在低温下冷缩,体积减小。当土地体积减小到一定程度时,那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裂痕。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摄图网_501328718_wx_长嘴雉鸡(企业商用).jpg
雉,野鸡。郑康成、《淮南子》、高诱俱注蜃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类乎?《礼记》之注曰:蛟属;《埤雅》又以蚌蜃。各释似非蛤类,然按《本草》车螯之条曰: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又尝闻海旁蜃气成楼垣。章龟经曰:蜃,大者为车轮岛屿,月闲吐气成楼,与蛟龙同也。则知此为蛤明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雉为野鸡,蜃为大的蚌蛤。古人认为,雉雀畏寒,入海化蜃以过冬。
实际情况是,立冬后,野鸡等飞禽因为随阳,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可常见蚌蛤,因为它们属阴,而雉雀之羽纹色近于蚌蛤之壳,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