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肺环境微生态平衡是肺健康之本(三)

2021年02月17日 800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结合传统医学观点审视肠道微生态环境和肺部微生态环境
        中医即传统医学,从这个角度看看肠道微生态环境和肺部微生态环境。
        中医认为,肺部疾病的病根不在肺,在脾胃肾营养来源于脾脏,它的热气来源于膀胱。一旦膀胱虚衰,肺就得不到太阳的温照,常常受寒;中焦断源,肺就得不到营养的供应,这样肺哪有不病之理?这叫肺病——病于胃,毁于脾,伤于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三经不能互助,肺必生大病,肺出现种种症状,症状虽多,它的病根在于脾胃。所以从传统医学临床诊治肺部疾病,肯定要明思维,清诊断,不头疼治头和脚疼治脚,顾头不顾尾,肯定会苦了病人和毁了病人。从传统医学看,胃的本性是热,它需要脾津的供应,才能得到营养平衡。一旦脾津被耗,阳动者损阴,本身脾阴被损,脾脏不能保护自身,阳明热不断的熏蒸,脾津更损,脾损者,肺就得不到长生,何谓长生?肺的长生靠脾,脾的长生靠肾,长生而生,人就无病,一旦某一脏失去了长生,必生大病。所以,从传统医学看,肺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清除胃热和大肠热。肺与大肠为表里,这两经有表里之称。肺病者大肠必病,大肠病者肺必病。大肠称腑,为六腑之一,阳明胃也称腑,阳明者为胃腑,胃为水谷之海,能纳百味,胃要无病,百物入口,马上就知道酸甜苦辣,这就是阳明的本能。阳明无病,它的本能最强,之所以有水谷之海之称,又有敏感之腑之称。阳明好比湖与海,大肠好比太平洋;阳明好比转运站,大肠好比垃圾场。阳明者胃也,盛五谷,纳百味,所以叫水谷之海。百味通过阳明消化、吸收、转化,日夜不停的运送。它不能病,它病了热必然过极,它的本性是热,外邪入里,借助阳明的热气必然化热,化热必然多汗,耗伤阳明的本能,耗伤脾阴的储蓄,阴阳就失去了平衡。
      上面一大串“阴阴阳阳“的阐述,其实就是描述了肠道微生态环境和肺部微生态环境的区别、关系、转化。
       现代医学,人类下呼吸道微生物群的发现和技术的进步为认识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近的研究结果将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和疾病的相关性,这将有利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但是,目前尽管全球范围内都在进行微生物组在健康人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的研究,但现有研究基本都是观察性研究结果。对于这种现象的机制及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例如,目前关于慢阻肺下呼吸道微生物组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环节待完善,需要多中心、大样本试验,对多种相关因素展开独立分析和开展进一步纵向研究,即通过对同一群患者长期随访,描述出慢阻肺发生、进展及急性加重过程中下呼吸道微生物组的动态变化,以及下呼吸道微生物组失调是否加快慢阻肺疾病进展。因此,总体上呼吸系统疾病微生物组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下呼吸道微生物群在疾病中的作用还远未阐明。对微生物机制上的变化,需要结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共同分析。未来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在慢阻肺的治疗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下呼吸道微生物组,甚至移植正常菌群,也许会延缓慢性气道炎症的进展,甚至逆转疾病的进程。
        反观传统医学,传统医学已经把肠道微生态环境和肺部微生态环境区别、关系、转化、甚至治疗讲得非常清楚,而且用这套理论有效治疗了临床肺部疾病,比如“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肺部疾病,其实从实质上就是从调理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来改善促使肺部微生态环境的平衡。这个也许是提示我们现代医学研究肺环境微生态平衡的切入点。因为肺环境微生态平衡才是肺健康之本,也正应了传统医学的至理名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肺环境微生态平衡就是我们人体的正气,有了这个肺环境微生态平衡的正气,肺自然就保持了健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