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历史故事-李昉《太平广记》
2018年05月30日 863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鼻息肉是一个西医名词,它的英文原文是“nasalpolyp”,中医也有鼻息肉的诊断,但是,名词不一样,中医把鼻息肉称为“鼻茸”。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几天,在网上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太平广记》,在这本宋朝人编撰的书中,还提到了鼻息肉的事。
这个故事的标题是“王布”,笔者根据故事的大概内容翻译成现在的文字,大概意思如下:唐顺宗永贞年间,长安东街有一位叫王布的普通百姓,此人知书达理,家财万贯,巨商大贾都敬他上宾。王布有一个女儿,年方十四,艳丽聪敏。不幸的事,此女两侧鼻孔各垂一条息肉,像皂荚子(一种植物的果实),根细如麻线,长一寸多,碰一下,钻心的痛。他的父亲花掉几百万钱为她治病,一直都没有治好。忽然有一天,一位印度僧人来讨饭,问王布,说“我知道你的女儿有怪异的病,能让我看一下吗?我能治。”王布听僧人这样说很高兴,立刻让其见他女儿。印度僧人取纯白色药末,吹到他女儿的鼻孔中。过了一会儿,摘去息肉,出了一些黄水,但是,毫无痛苦。王布赏给僧人一百两黄金。印度僧人说:“我是修道的人,不接受厚礼,只要这两个息肉就行了。”于是很珍重的收起息肉,迅速离去,疾走如飞。
王布以为他一定是一位圣贤。估计印度僧人离去约五六条街坊之远,又有一位骑白马,面如美玉的少年,叩王布的家门,问“方才有没有一个胡僧来过?”王布赶忙把少年请进屋内,详细讲述了僧人为他女儿摘除鼻中息肉的事。少年听后频频叹气,不高兴地说:“我的马小跑得慢,竟然落在这个僧人的后面。”王布很惊异,询问是怎么一回事。少年说:“天帝走失乐神二人,最近得知,那二人藏在你女儿的鼻中,我是天上的人,奉命来取,不料让这和尚取走了,我要遭到责罚了。”王布刚要施礼,举手之间,少年不见了。
这个故事有意思吗?一个十四岁的女孩,两侧鼻孔各垂一条息肉,一位印度僧人取纯白色药末,吹到病人的鼻孔中。过了一会,摘去息肉,出了一点黄水,没有痛苦。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想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鼻息肉是一个西医病名,中医称鼻息肉为“鼻茸”。要知道,1911年中国才有西医的耳鼻咽喉专科,1940年,在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李亭植编写了国内第一本《耳鼻咽喉科学》。但是,《太平广记》是宋朝编写的,也就是说,至少在宋朝,中国医学就有“鼻息肉”这个病名,看来,要追溯鼻息肉的历史,还要看宋朝以前的书,也许,中医对鼻息肉的治疗早有丰富的经验。
2:根据《太平广记》记载的这个小故事,我们知道,这位印度僧人先是取一些纯白色药末,吹到病人的鼻孔中。这是不是麻药?过了会儿,摘去息肉,出了一点黄水,没有痛苦。这是不是双侧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因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蒂在上颌窦内,我们摘除息肉后,上颌窦内就会流出一些黄水。《太平广记》是一部文学作品,但是,从医学的角度看,它对鼻息肉,或者说是对鼻息肉手术的描写是正确的。
3:至于“上帝失乐神二人,藏于此女鼻中”,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神话的写法,不然的话,如果只是病例报告,或手术记录,又有多少人会感兴趣呢?
本文摘自北京301医院耳鼻喉科王荣光教授《古今名人与耳鼻咽喉疾病》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