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及一分子半乳糖组成,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存在于人类和哺乳动物乳汁中,正常情况下,人们摄入的乳糖在小肠中被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吸收入血提供能量。
当各种原因出现乳糖酶缺乏时,未被分解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结肠菌群发酵产生有机酸、氢气、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气体,进而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生成的气体可引起腹胀、腹痛,未被吸收的糖和酸引起结肠内渗透压的改变,加之对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腹泻。
乳糖不耐受一般分为三种: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和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极少数婴儿会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在出生后首次进食乳糖即出现症状。乳糖酶的活性在妊娠晚期迅速升高,所以,早产儿容易出现乳糖酶缺乏并出现临床症状。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发生在肠炎后,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出现酶的缺乏,从而出现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可随着小肠黏膜的修复而逐步得到改善,一般需0.5~2个月。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因为乳糖酶活性在成长过程中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方式逐渐衰退,亚州成年人开始出现衰退的年龄要早于其它地区的人,因此,亚州人中乳糖不耐受者更多见。
乳糖不耐受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剩余乳糖酶活性的大小、摄入的乳糖量及食物的组成成分。关于乳糖不耐受的营养治疗请持续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