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疾病的诊疗

2018年07月14日 728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急性肠系膜血管性疾病是一组常见的内脏血管疾病,又是普通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一旦肠管缺血性坏死,病死率高达 60%~100%。由于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现阶段缺乏特异性检查方法,早期诊断不易,误诊率高。

肠系膜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肠系膜血管疾病早期诊断的要点:

(1)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尤其是年轻医师,要认识到此病的严重性。遇到急腹症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有心房纤颤病史、有手术史的患者,更应警惕此病。据报道,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为5%,脾切除后的发生率高达23%,发生血栓后病死率为60%~100%。

(2)熟悉此类疾病的特点、发病过程、腹痛的性质、伴发症状等。肠系膜血管疾病早期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的腹部绞痛,频繁恶心呕吐、腹泻,但腹部平坦、柔软,可有轻度压痛,肠鸣音活跃或正常,其特点是严重的症状与轻微的体征不相称,症状与体征分离,应引起高度重视。随着肠坏死和腹膜炎的发展,腹胀渐趋明显,肠鸣音消失,出现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呕出暗红色血性液体,或出现血便,腹腔穿刺抽出液也为血性已是较晚的表现。

(3)仔细询问病史,认真全面查体,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符者。

(4)及早应用相应检查及检验项目,如腹穿早期可能肉眼无变化,要做镜检,看红细胞及白细胞的变化,另外血浆D- 二聚体的升高有重要意义。

(5)选择必要的特殊检查,如超声、CT 等,这类检查对确诊有指导性意义。

如何判断手术时机

早期诊断是关键,及时选择治疗更重要;一旦怀疑本病应尽早做相应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腹部超声检查固然简便,但超声检查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受患者体型及配合度、肠内气体、检查者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强化CT检查对肠系膜血管疾病的初诊尤为重要。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早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患者就诊时或经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表明有肠坏死的可能,应积极剖腹探查:(1)出现腹膜刺激征并渐进性加重;(2)直肠指诊指套血染,或腹腔穿刺有血性积液;(3)出现中毒性休克症状表现。在临床工作中,如果患者病情进展性加重,腹膜炎表现逐渐加重,肠鸣音逐渐减弱,腹穿有血性腹水,B 超探查腹腔有积液,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出现急性腹膜炎作为手术探查的适应证,应立即手术。

治疗方式的选择

综合治疗:抗生素要早用并采用联合用药;此类患者多半病情较重,生命体征不稳,及时调整尤为重要,预防与纠正休克对整体治疗起到重要作用;抗凝治疗应在确诊后尽早应用,可选用低分子肝素;溶栓治疗可据情应用,一般选择尿激酶,可采用静脉应用或置管应用;在没有肠坏死的情况下应选择介入治疗,行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并据造影结果全面评估拟采用的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具体方法;当出现腹膜炎时,应及早手术治疗,方法有动静脉切开取栓术、血管旁路手术及肠切除术等。在肠管没有坏死时,首选取栓术或血管旁路手术;肠管已坏死,可切除肠管,行肠吻合的基础上做取栓术,降低再发肠坏死或吻合口瘘的可能。术中通过观察肠管色泽、动脉搏动和肠蠕动情况来判断肠管组织活力,对仅局限在某一段的坏死肠管作切除。手术中尽量保留有生机的肠管,避免发生短肠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术后严格的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肠系膜血管疾病的特点是早期诊断不易,误诊率高,即便能早期诊断,手术时机的判断亦较困难,一旦肠管坏死则死亡率较高。因此,临床医师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早诊早治是关键,方法选择要合理,并且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