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解析(3)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

2020年07月04日 804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7月3日晚上的答疑教学直播是青少年自杀心理危机干预主题案例教学的最后一天。

在探讨了青少年自杀事件中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如何在悲剧阴影下减轻伤害这两个主题后,贺岭峰教授当天连线吴增强教授,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做好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从源头上更好的减少类似缪可馨事件的悲剧。
直面校园危机

1.四类校园危机

(1)自然灾害下的危机:地震,台风等

(2)灾害性事件造成的危机:恐怖袭击事件

(3)校园欺凌伤害事故

(4)青少年自杀问题

2.心理危机主要是指:

个体对挫折和应激事件无法应对时产生的心理失衡的状态,严重的心理危机包括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2015年10岁—19岁,青少年的五大死因中,自杀排在第三位。(第一位是交通事故,115000人。第二位是下呼吸道感染72000人。自杀的死亡人数是67000人)

3.校园危机管理系统

(1)预警系统: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其实非常关键的是对于高危群体的监控和疏导,班级是一级预防和预警

(2)应激系统:危机发生时,对相关人群的心理援助与干预

组成人员,领导指挥组、专家指导组、专业工作组

(3)维护系统:补救性心理干预,对相关人群后继性辅导,跟踪

4.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制度

(1)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反馈制度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3)警示“高危”学生预警信号,关注“高危”学生个体的情绪状态,自杀企图和行为,近期谈论过的有关自杀的话题等等










校园欺凌





1.欺凌行为特征





(1)形式的多样性:常见形式有谩骂,嘲笑,戏弄,侮辱,起绰号,殴打,名誉诋毁,恐吓,破坏物品,勒索心理伤害等

(2)行为的反复性:欺凌者习惯上认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害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因此他们会反复地把被欺凌者作为攻击对象。

(3)行为的普遍性:挪威卑尔根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对本国5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约9%的学生不时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辱,而6%的学生则参与了欺辱其他学生的行为

(4)行为的不平衡性: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力量对比不均衡,往往是以大欺小

(5)行为的隐蔽性:间接欺凌很难发现,实施欺凌行为也会选择相对较隐蔽的地方,因此家长和教师通常也很难判断孩子是否遭遇到欺凌





2.各国应对校园欺凌的经验





(1)网络安全立法

(2)青少年道德教育

(3)青少年法治教育

(4)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5)优化社会环境





3.校园欺凌一般辅导策略





(1)个别辅导:运用认知行为改变技术强化他们非攻击性行为

(2)以培养积极的行为抵制非攻击行为的发生

(3)引导他们懂得爱与尊重别人,以爱的情感冲淡他们对同学紧张,敌对的情绪





4.教师处理策略





(1)应该避免对攻击性强的学生采取强烈的惩罚,如发展,禁闭,当众辱骂

(2)让这些学生做一些需要体力的服务性活动,如发簿子,打扫教室,拿教具等,以缓解其精力无处释放的紧张状态





5.受性侵犯和重度攻击学生的辅导建议





(1)学校对攻击者予以严惩,张扬正气

(2)辅导教师协同班主任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对其进行情绪安抚

(3)对于诸如性侵犯的事件,要将知晓范围限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4)对于心理症状明显,超过学校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的,应该立即转介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切勿拖延。
生活中的各种丧失





1.成长性丧失:源于生命规律和人在生活中作出的选择取舍,如搬迁,转学,离婚等





2.创伤性丧失:源于生命中一些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的事件,如亲人去世,失恋,身体伤残,社会联接破坏,财产损失等

3.预期性丧失:源于人的预期,并没有真正发生,也不一定真正出现。如失去未来各种可能性—升学,恋爱,不能生育,信任,安全,控制,稳定和支持的丧失等

哀伤是对丧失的反应

爱上不仅仅是一种悲伤情绪,而是涉及思想,情绪,行为和躯体感觉的整体过程
哀伤辅导活动
1.写作活动

2.美术与老公

3.为逝世者举办纪念仪式

4.为小孩的宠物举办丧礼

5.种植花草树木

6.放气球

7.游戏及角色扮演

8.阅读作品
青少年自我伤害和自杀的预防
1.青少年自我伤害的原因分析
(1)引起他人注意

(2)情绪宣泄

(3)寻求感觉刺激

(4)家庭环境和童年创伤

2.青少年自伤干预策略

(1)情绪调节,缓解压力

(2)增强社会支持

(3)提高对冲动的控制

(4)对自伤影响的控制

3.辅导策略

(1)提供缓解压力的方法,阻断思维法

(2)认知改变法:我的对手是自己,我要和时间赛跑

(3)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4)制定学习计划
4.青少年自杀原因分析

(1)自身因素:意志力薄弱,情绪抑郁,消极的自我意识,肤浅的生命观

(2)环境因素:过高期望,压力过大,缺少家庭温暖,人际关系紧张

5.青少年自杀预防策略

(1)提高心理承受力

(2)加强热爱生命的教育

(3)优化社会环境,减少社会应激事件

(4)对青少年自杀预警

(5)对青少年高危群体的重点预防

(6)低调报道青少年自杀事件

6.青少年自杀干预策略

(1)干预性防治:对已经形成自杀意念,处于自杀危机中的个体防治

(2)及时后干预:主要针对自杀未遂者,自杀者的亲友,同学和相关的高危人群
本文转发字拆解师刘如,微笑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