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恶性淋巴瘤
2017年11月29日 989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症状
1、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骨痛,部分患者伴有肿块,可产生神经压迫症状,发生于椎骨者表现更明显,出现双下肢麻木,双下肢截瘫,大小便功能障碍,由于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病情发展迅速,局部症状重而全身症状轻,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造成早期准确的诊断非常困难,容易发生误诊。根据肿瘤骨破坏的X线形态,将其分为浸润型、溶骨型及混合型多见,硬化型及囊状膨胀型少见。
2、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病因
骨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免疫功能、免疫监测功能下降,外因是放射线、药物、病毒、辐射等,正常人的身体里都有癌细胞,同时也随时可能进入新的癌细胞,由于机体免疫作用,将癌细胞清除,如果机体免疫出现问题,随时进入体内的癌细胞与体内原有的癌细胞发生突变,肿瘤就很有可能形成。
检查
1、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有无恶性淋巴瘤家族史;有无骨痛、肿块、神经压迫症状如双下肢麻木、大小便障碍以及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等
2、X线检查:对本病的检查有重要作用,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母子灶存在等对本病有定性诊断的价值,但早期骨髓浸润,骨破坏不明显时诊断作用有限。
3、CT检查: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典型表现为骨皮质连续性中断的长度短二周围形成的软组织肿块的长度长。
3、MRI:对淋巴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分析骨髓的早期优于X线和CT,有时MRI显示椎体信号完全由异常信号取代,X线和CT却仍显示正常
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以及临床症状体征(骨痛、肿块、神经压迫症状如双下肢麻木、大小便障碍以及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等)以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MRI)、组织活检明确诊断。
治疗
骨恶性淋巴瘤首先要明确诊断,病理学的诊断是个金标准,然后进行治疗,包括四种治疗方法,一是以化疗为主的化、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二是生物治疗,三是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对55岁以下患者,重要脏器功能正常,能耐受大剂量化疗的中高危患者,可考虑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四是手术治疗。
预后
病期越早,预后越好;在同一类型和病期中,儿童和老年人预后较差。
预防
在生活中,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以减少骨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不管大人小孩少接触,容易导致形成肿瘤的诱发因素,包括放射线,包括辐射,包括有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