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湿疹皮炎?十之八九是得了特应性皮炎(AD),可防可控!
2022年04月20日 729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湿疹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病,其中由过敏体质引起的一类特殊的湿疹皮炎被称为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好发于哮喘、过敏性鼻炎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痒!长时间反复的痒!严重者痒到无法专注工作学习, 无法安心睡觉。
皮疹多样:红斑、丘疹、水疱、渗出、干燥、鳞屑、皮肤增厚、皮肤开裂。
【诊断标准】
【治疗】
AD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生活干预,药物治疗。
生活干预是指AD患者需要注意温水沐浴,选择合适的沐浴露,每次沐浴时间不宜过长,沐浴后使用保湿剂,保持皮肤水分,避免皮肤干燥;
饮食方面倡导健康饮食,均衡维生素补充,益生菌摄入,乳糖不耐受或麸质敏感人群可改为植物奶和无麸质饮食结构。
药物治疗
•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TCS):氢化可的松乳膏、曲安奈德乳膏、卤米松乳膏等
•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CI):克立硼罗乳膏、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
• 抗微生物治疗(合并感染时):四环素、红霉素、阿昔洛韦(合并病毒感染时)等
• 口服抗组胺治疗: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
• 生物制剂:度普利尤单抗(拮抗IL-4和IL-13)
• 免疫抑制剂(重度AD且不易控制):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 口服或注射用糖皮质激素
注:原则上尽量不使用口服或注射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因为他们具有广泛的作用靶点,不仅影响2型炎症通路,还能导致各种毒副作用,例如抑制HPA轴、骨质流失、肌无力、骨髓抑制,增加感染易感性等。
其他治疗:(家庭)紫外线疗法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免疫、皮肤屏障和瘙痒原释放
AD是过度2型炎症反应导致的免疫系统异常疾病。
外界过敏原穿过受损的表皮屏障到达皮肤深层,活化树突状细胞,导致Th2激活
Th2细胞激活后通过3条路径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
1. 通过IL-4、IL-5和IL-13细胞因子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分化
2. 通过IL-13细胞因子导致粘液分泌
3. 通过IL-4和IL-13细胞因子引起B细胞激活。
<皮肤屏障受损>
正常状态下的皮肤,丝聚蛋白刺激皮肤细胞释放保湿因子和脂质基质材料,促进相邻角质形成细胞粘附,从而有利于皮肤屏障。
而AD患者的皮肤通常呈干燥态,可能与丝聚蛋白的功能丧失突变有关,功能丧失突变后导致相应的脂质基质和外部保湿因子损失,随后导致皮肤屏障受损,透皮水分流失,以及抗原和过敏原渗透表皮层。
另一方面,丝聚蛋白突变可能与皮肤天然抗菌肽减少有关,而天然抗菌肽的减少,导致皮肤菌群破坏,细菌过度生长。
<瘙痒原的释放>
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在皮肤中释放瘙痒原;
瘙痒原包括 Th2 细胞因子 IL-4、IL-13、IL-31、组胺和各种神经肽。
导致表皮和真皮中的 Aδ 纤维和 C 组神经纤维的激活,导致瘙痒和疼痛的感觉。
搔抓病变的机械刺激也可导致瘙痒原的释放,导致搔抓循环,从而在搔抓病变后增加瘙痒或瘙痒。 慢性搔抓病灶可导致皮肤增厚或苔藓样变或结节性痒疹(严重发痒的全身性结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