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冬春季节,警惕突发性聋的发生

2021年12月30日 770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病之一,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1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将其定义为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突发性聋在中医上被命名为“暴聋”,与西医命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突发性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胀闷感、眩晕或头晕、听觉过敏或重听等,临床上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近年来突发性聋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国际共识中报道突聋的发病率每年在5-30例/10万;美国每年约有6.6万新发病例;2011-2015年韩国平均每年发病率为17.76例/10万人口,且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多发。目前我国仍然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但由近几年的临床数据来看,我国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以青中年(31-60岁)为主。患病趋于年轻化。
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通过临床观察与研究,突发性聋的诱发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关,包括熬夜劳累、情绪波动、焦虑以及压力性事件对自身的影响。
突发性聋的预后和恢复与听力损失的类型、听力损失的程度、发病到干预的时间以及是否伴有眩晕等相关。一般来说,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好;听力损失的程度越轻,预后越好;低频下降型预后较好,全聋型和高频下降型预后较差。
所以对于希望获得良好预后的患者,做到两点很关键也很重要:
1、要做到尽早治疗干预,越早越好,积极进行治疗。遇有单耳或者双耳短期内感到耳闷耳堵听力下降的情况时,切不可大意轻敌、拖延耽误,应第一时间到医院耳鼻喉科进行耳内镜和听力学检查,明确病情,抓住治疗的黄金时机。
2、在治疗的同时,做到吃好睡好心情好。既来之,则安之。与其纠结担心焦虑甚至失眠影响耳聋的恢复,不如开朗乐观地接受治疗利于耳聋的恢复。
笔者结合了中医及西医的优势,多年来对突发性聋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全面综合治疗,手段多样,包括静脉使用营养神经活血改善微循环药物、鼓室药物注射、耳后骨膜下药物注射、揿针治疗、中药汤剂、中药膏方、穴位贴敷等等,治疗效果确切显著,获得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