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苯丙酮尿症

2017年11月01日 13486人阅读

  苯丙酮尿症可能很多人听说过,但是究竟这是种什么病呢?今天通过一个案例带大家了解一下。


  患者乔某,男性,19岁,因“双手活动时抖动10年余”入院。


  患者10岁开始发现双手活动时抖动,活动停止后,抖动消失。双手抖动时无头晕、头疼,无下肢乏力及抖动。从发现到今年六月未就诊治疗。今年六月高中毕业后找工作,在干活时双手发抖,对工作影响大,遂入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MR:双侧枕叶、顶叶、额叶白质、胼胝体多发异常信号,考虑脑白质病变,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不排除。


  患者的父母为给孩子明确诊断,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来我院求诊。


  入院后我们的专家教授详细的询问病史并进行查体。


  入院查体:理解力、记忆力尚可,颅神经阴性,四肢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左侧踝阵挛阳性,右侧踝反射(+++),双侧肢体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病理征(-),左侧指鼻试验不稳,右侧指鼻试验稳准,双侧跟膝胫试验稳准,闭目难立征(-),脑膜刺激征(-)。


  在完善检查时发现头颅MR平扫+DWI:双侧顶枕叶及侧脑室体部旁白质区异常信号(主要分布于脑室旁白质区)



  串联质谱提示高苯丙氨酸血症。


  追问患者家属病史诉:患者从小毛发偏黄,小便有鼠尿味。


  进一步完善基因检查:


  至此该患者苯丙酮尿症诊断明确。


  什么是苯丙酮尿症呢?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或称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deficiency)。PKU是氨基酸代谢性疾病常见的类型。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突变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长臂(12q24.1)。


  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基因突变,导致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是本病基本的生化异常。


  苯丙氨酸(phenylalamine,PA)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它参与构成各种蛋白质成分,但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正常情况下,摄入的PA中约有50%左右用于合成各种成分的蛋白质,其余部分在苯丙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变为酪氨酸,再经其他酶的作用转化为多巴、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黑色素等。


  症状体征:

  1.典型PKU病例出生时多表现正常,在1~6个月后婴儿逐步出现智商(IQ)降低,并出现易激惹,呕吐,过度活动或焦躁不安,有些婴儿出现湿疹。身体或衣服可闻到特殊的气味,如霉味或“鼠味”,是该病患儿的特征性表现。


  2.患儿1岁后运动发育也明显落后,语言障碍最突出,可有步态笨拙、双手细震颤、协调障碍、姿势怪异及重复性手指作态等。行为异常表现为多动、易激惹、激越行为和情绪不稳等,见于约60%以上的患儿。


  3.癫痫发作是本病的又一特征,常在1岁左右发病,约25%的严重智力迟钝患儿可有癫痫发作。临床表现最常见为屈肌痉挛(flexor spasm),其次为失神性发作和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也可见婴儿痉挛症。随年龄长大,婴儿痉挛发作减少,转变为小发作或大发作。


  4.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可有轻微多动、震颤、腱反射亢进、踝阵挛等;锥体束征较常见;不自主运动如扭转痉挛、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等以及明显小脑性共济失调也有过报道。严重者可出现脑性瘫痪。


  5.一般体态、生长发育多数正常;90%的患儿有黑色素缺乏,皮肤特别白,但又不是白化病,头发淡黄或棕色,虹膜色素淡呈棕黄色,白种人呈蓝色。此外,小孩的前牙稀疏、骈指、脊柱裂等亦可常见。


  6.脑电图检查80%可见异常。

  苯丙酮尿症的症状和体征除智能低下外大部分是可逆的。当PA浓度控制后症状可以消失,癫痫可以控制,脑电图异常可以恢复,毛发色素可以加深,身体气味可以消失。


  治疗:

  治疗目的在于减少体液中苯丙氨酸及代谢产物含量,防止或减轻脑损害。


  治疗关键是控制饮食中苯丙氨酸(PA)的含量,采取低苯丙氨酸饮食,既能满足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的最低需要,又不会使血中 PA含量过高造成脑损伤。


  饮食控制要及早开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