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脑萎缩从这几方面入手

2022年12月07日 82人阅读

小脑萎缩(cerebellaratrophy)准确来说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既可见于一些遗传性、变性性疾病,也可见于某些急性病程如急性小脑炎的后期及某些药物中毒等,甚至某些临床无症状的人,影像学检查也可见到小脑萎缩,尤以老年人多见。其共同特征是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小脑的容积减小,脑沟增宽。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小脑萎缩。由于小脑主要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的调节,因此小脑萎缩患者临床多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言语不清等症状。
小脑萎缩中医上叫做“痿证”,是一种症状,中医上属于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气滞血瘀所引发的疾病,中医认为肾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主一身阴阳,肾阴虚的情况下你会出现四肢走路不稳,无法控制自己的步态,经常性摔倒,甚至瘫痪在床,脾虚湿盛,身体会日益消瘦,脾虚严重就会造成四肢无力,脾主肌肉,脾虚则四肢肌肉无力,会出现肌肉僵硬,湿气重会出现偶尔的头晕头蒙感觉不是特别清爽,眼睛会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气滞血瘀,这样会导致喝水呛咳,或者有痰。
痿证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根据病因主要归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为主要外因,湿热毒邪侵犯入体,侵犯经脉并流窜肢体,致气血瘀滞、经筋失养,现萎软之症;内因则在于情志受损、脾胃虚弱、饮食劳倦,肝肾亏损、先天不足,当患者接触神经毒性药物或者出现跌打损伤后,五脏受损加剧,精津不足,气血亏耗,筋脉给养不足而萎缩,发为痿证。
痿证的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其根本在于五脏虚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虽有区分,然而五脏常常相互传变,导致病症涉及多脏器,而非单纯局限于一经一脏。如肺热叶焦,津精运化不动,长久则五脏失养,内热互起;脾虚、湿热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湿热可下注于肾,致使肾阴受损。
温热毒邪,灼伤淫津,或湿热久稽,化热伤津,易致阴津耗损;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又可津停成痰,痹阻筋脉,肝肾阴虚,虚火内炽热,灼伤津液而致津亏血瘀,脉络失畅,致使病程缠绵难愈。久痿虚极,脾肾精气虚败,足少阴脉贯行舌根,足少阴脉上行夹咽,连舌本,散于舌下。
脾肾精气虚极则舌体失去支持,脾气虚损,无力升清,肾气虚衰,宗气不足,可见舌体瘫软,呼吸和吞咽困难等凶险之侯。总之,痿病分属五脏,肺主皮毛、肾藏精髓、肝藏血主筋、胃生津而散布于肺,本病病证常常涉及诸脏,而不局限于一经一脏。
总之,痿病者,五脏多俱伤,精血受损严重,以热证、虚证最为常见,虚实夹杂亦有,然而脾胃虚弱内伤为主要病因,因为湿热损伤筋脉为发病机转的一个层次。
赵先生,江西人,45岁,患小脑萎缩两年时间,主诉刚开始的时候还慢慢的能行走,之后就拄拐杖行走,走路走不稳吗,上下楼梯扶着才能走,走路小碎步,走大了就不太行,步子迈大了又害怕摔跤,下坡时候身体向前倾,上坡感觉没什么力,晚上睡觉流口水讲梦话,采取他替瑞林,西药,中药效果不佳,通过益脑补髓汤,结合患者自身体质一人一方针对性调配药物,治疗七个月后,巩固一个月病情可以正常走路了,开始正常的生活了。
在中医理论里,中药为天地所生,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维持身体阴阳平衡,从人体由内及外,深层调理疏通全身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全面调理五脏,固本培元,使其恢复气血充足,激发阳气,强肌生筋,全面改善神经肌肉疾病症状,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当机体阴阳平衡时,五脏六腑也会处于平衡状态,而五脏六腑具有运化水气和血液的作用,会使体内的气血平衡这样使得身体的机能得以提高,而益脑补髓汤就是专门治疗多系统萎缩的良方。
根据多年临床施治经验,王常在老中医认为痿证病程较长,迁延缠绵,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治愈,因此在治疗时应选择一个药方作为主方,无论患者病情治疗进展如何,主方不变,而辅药随着症状的变化而加减,遵守变中不变、不变中有变这一规律。他认为根据痿证的病机,守方守法尤为重要,切忌主方、大法随意变动,针对痿证的不同症型,根据多年经验及中医理论,确定了主方、大法。在治疗痿证时,除了要抓住肝肾不足这一特点,同时要兼顾阳虚的问题,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王常在老中医在临床給药时,常常使用桂枝、黄芪、鹿角片、附片等助阳化气、益血生精、补肾助阳等药物。只有辨证精辟,选方准确,用药灵活,效果才能独特,获得疗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