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女性怀孕应注意什么?
2018年07月26日 714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首先要说明的是,育龄女性无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还是慢性乙肝患者,甚至代偿期肝硬化,均可以正常怀孕。有一些感染了乙肝病毒的女性不敢要孩子,怕把病毒传染给孩子,怕影响孩子发育,其实,在医生的帮助下,这些风险远不象想像中的那么大。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诊疗中心吴成胜
那么,感染了乙肝病毒育龄女性该做些什么?
准备怀孕的女性不论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均应该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筛查,也就是俗称的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一旦表面抗原阳性,就要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和肝脏彩超,确定乙肝是否活动,并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再次强调一下,育龄女性无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是慢性乙肝患者,甚至代偿期肝硬化,均可以正常怀孕。
如果是慢乙肝患者,尽量做到计划怀孕,在怀孕之前把病毒控制好。若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意外怀孕,则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终止怀孕。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药物妊娠期危险性分类,药物可以分为妊娠A、B、C、D、X五级,A级最安全,X级禁用。目前应用于乙肝的抗病毒药物中,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属于妊娠B类药,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属于妊娠C类药,而聚乙二醇干扰素α有比较明确的致畸作用,用药期间、用药后6个月内均应避免怀孕,如意外怀孕建议人工流产。对于有怀孕计划的育龄女性,个人建议使用替诺福韦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如果确实能够做好避孕措施,在怀孕前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它的疗程是确定的)抗病毒治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孕中抗病毒治疗是其次要做的事情。
对于感染乙肝病毒的孕期女性,要区分孕妇是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携带者,还是乙肝活动的患者;携带者还要根据病毒载量的高低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对怀孕期间乙肝活动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及时的抗病毒治疗既可使孕妇肝功能迅速恢复,完成足月怀孕,还可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尽管无乙肝活动,如果乙肝病毒DNA>2000000IU/ml,在怀孕24~28周也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目的主要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DNA小于这个数值的,可以不进行抗病毒治疗。
产后再评估是继续要做的事情。
孩子出生后,要进行再次评估,以决定是否继续抗病毒治疗。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产后未达到停药标准者,产后需要继续抗病毒治疗,其监测及疗效评价同一般慢乙肝患者。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携带者可于产后1~3月停药,停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如果肝炎活动,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说完了母亲的事情,接下来要说说小宝宝的事情。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宝宝,在出生12小时内,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同时在另一侧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乙肝疫苗,并在婴儿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注射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每次均为10ug)。若第2针乙肝疫苗延迟,但在3月内,应尽快接种第2针疫苗,第3针仍在6月龄时注射。如果第2针疫苗超过3个月,应尽快接种第2针疫苗,至少间隔2个月再注射第3针疫苗。需要注意的是,出生时外周血表面抗原阳性并不能作为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指标,只有在7月龄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幼儿同时伴有HBeAg、抗HBc、乙肝病毒DNA阳性,才能确认感染乙肝病毒。
最后,还要说说母乳喂养的事情。母乳喂养的问题一直是非常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未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除含有婴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外,还能提高婴儿的抗病能力。但是乙肝病毒可以分泌到母乳中,有通过母乳喂养传播的风险。对此,最新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育龄女性临床管理共识》中做了如下阐述:
如果母亲未服用抗病毒药物,新生儿接受规范的联合免疫后,鼓励母乳喂养。如母乳喂养期间出现乙肝活动,则和一般慢乙肝患者一样抗病毒治疗,同时停止母乳喂养。为预防母婴传播而服用抗病毒药物者,分娩后停药,停药后即可母乳喂养。若母亲正在服用抗病毒药物,暂时不建议母乳喂养。但有研究表明,替诺福韦在乳汁中药物含量低、毒性有限,可以母乳喂养。
感染乙肝病毒的育龄女性如何怀孕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一些比较专业的处理意见需要患者与医生当面沟通。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多育龄女性对于怀孕的问题非常纠结,尤其是二胎政策调整后,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在这里,还是要再次强调:育龄女性无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还是慢性乙肝患者,甚至代偿期肝硬化,均可以正常怀孕。不要让乙肝病毒打搅了您的妈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