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知识:孩子各个时期脑积水的表现

2016年04月20日 680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家长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是生活中偏偏有些孩子一出生就患有脑积水,还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脑机水病变,这让家长非常担心更非常痛心,及时了解婴儿和儿童时期脑积水的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今天,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贾栋主任为广大家长介绍孩子脑积水的各种表现。

       ()婴儿期脑积水的临床表现介绍:

  1、头颅形态的改变

  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头颅呈现进行性增大,前囟也随之扩大和膨隆。头颅的外形与脑脊液循环的阻塞部位相关。中脑导水管阻塞时,头颅的穹隆扩张而颅后窝窄小,蛛网膜下腔阻塞时整个头颅对称性扩大,第四脑室的出口阻塞,常引起颅后窝的选择性扩大。头颅与躯干的生长比例失调,由于头颅过大过重而垂落在胸前。颅骨菲薄,头皮有光泽,浅静脉怒张。头颅与脸面不相称,头大面小,前额突出,下颌尖细。

  2、神经功能缺失

  脑积水的进一步发展,可使第三脑室后部的松果体上隐窝显著扩张,压迫中脑顶盖部或由于脑干的轴性移位,产生类似帕里诺(Parinaud)眼肌麻痹综合征,即上凝视麻痹,使婴儿的眼球上视不能,出现所谓的日落征。第6对脑神经的麻痹常随婴儿的眼球不能外展。由于脑室系统的进行性扩大,使多数病例出现明显的脑萎缩,贾主任说:在早期尚能保持完善的神经功能,到了晚期则可出现锥体束征、痉挛性瘫痪、去大脑强直等。智力发育也明显比同龄的正常婴儿差。

       3、颅内压增高

  随着脑积水的进行性发展,颅内压增高的症状逐渐出现,尽管婴儿期的颅缝具有缓冲颅内压力的作用,但仍然是有限度的。婴儿期颅内压力增高的主要表现是呕吐,由于婴儿尚不会说话,常以抓头、摇头、哭叫等表示头部的不适和疼痛,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嗜睡或昏睡。

  ()儿童期脑积水的临床表现

  儿童期由于骨缝的闭合,脑积水的临床表现与婴儿期迥然不同,根据脑积水发生的速度,可分为急性脑积水、慢性脑积水、正常颅内压脑积水和静止性脑积水四种。

  1、急性脑积水脑脊液循环通路的任一部位一旦发生梗阻,最快者可在数小时内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双侧额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有的可出现短暂或持久性视力障碍。由于颅缝已经闭合且处于急性发作期,颅内的代偿能力差,较易出现意识障碍,若不及时抢救可发生脑疝而死亡。

  2、慢性脑积水

  脑积水发生的速度较缓慢,颅内尚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例如通过骨缝分离、脑组织的退缩和脑室系统的扩大,使颅内能容纳更多未被吸收的脑脊液。因此,临床表现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其主要特征,可出现双侧颞部或全颅疼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智力发育障碍等。随着脑室的进行性扩张,使脑室周围的皮质脊髓束的传导纤维牵拉受损,出现步态和运动功能障碍。若第三脑室过度膨胀扩张,可使垂体、下丘脑及松果体受压,因而出现内分泌异常,包括幼稚型、脑性肥胖症和青春期早熟等。

  3、正常颅内压脑积水

  属于慢性脑积水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脑脊液压力已恢复至正常的范围,但脑室和脑实质之间继续存在着轻度的压力梯度(压力差),这种压力梯度可使脑室继续扩大并导致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①头围在正常值的局限或略超过正常值;②精神运动发育迟缓;③智力下降、学习能力差;④轻度痉挛性瘫痪。

  4、静止性脑积水

  是脑积水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自动静息的一种状态。主要特点是脑脊液的分泌与吸收趋于平衡已恢复正常,脑室和脑实质之间的压力梯度已消失,脑室的容积保持稳定或缩小,未再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精神运动发育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改善。

  上面就是关于婴儿和儿童时期的脑积水的临床表现,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贾栋主任强调:家长们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发生以上症状后及时前往相关专科医院诊断治疗才是关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