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身上5种疣跟HPV病毒有关!

2023年01月29日 20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为一类小DNA病毒,主要感染皮肤和黏膜(如肛门生殖器、口腔、鼻腔、咽部、喉部黏膜)部位,引发各种皮肤黏膜的良性和恶性病变。HPV家族庞大,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依据HPV生物学行为,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HPV主要引起黏膜的疣状增生,高危型则与宫颈癌、口咽癌的发生有重要关联。不同亚型的HPV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不同的亚型易感染的部位不同,并引起相应的疾病。疣相关型HPV指与皮肤疣如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等相关的HPV。皮肤疣可以单发、群发或者融合形成斑块。HPV感染皮肤、黏膜后可引起多种良性、恶性改变,不同的HPV类型感染的皮损表现也各不相同,下面进行归纳总结:
1扁平疣
扁平疣,又称青年扁平疣,好发于面部、手背、手臂等部位,主要是HPV3、5、8、11等亚型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肤色、粉红色或褐色的扁平光滑丘疹,略微隆起,常见于手背、手臂、面部,可因为同形现象而呈线状排列,长期存在的扁平疣可融合成片。皮肤镜检查,显示浅褐色、黄色或肤色背景,有规则分布的点状血管,可伴少量血痂扁平疣的发生和消退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关。患者染病后通常无明显症状表现,少数患者会有轻度瘙痒。扁平疣病程较长,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皮肤病,患者对β-HPV尤为易感,特别是HPV5和8型。皮疹多为扁平疣状改变,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由于皮疹数目多,目前治疗仍较困难,约一半的患者可最终发展为皮肤鳞癌,特别是皮肤暴露部位,提示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的病情进展可能与紫外线长期照射有关。
2寻常疣
寻常疣常被老百姓常称为“刺瘊”或“瘊子”,为HPV感染引起,多发生于青少年人群,仅15%发生于35岁以后。罕有报道感染人乳头瘤空泡病毒的寻常疣发生恶变,一旦恶变,30%~50%发生鳞状细胞癌,其次为基底细胞癌。其发生癌变的机制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某些致癌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和宿主免疫状态等相关。寻常疣在相对健康人群中长期不消退的机制不明,可能与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或产生免疫耐受有关。寻常疣典型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丘疹,逐渐增大,呈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角化,质硬易出血,色灰黄,偶可继发感染。表现为过度角化、外生性、圆顶状的丘疹或斑块,可发生在皮肤表面的任何部位,常见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其特征是表面可见点状黑点。皮肤镜下观察寻常疣,可见其呈多数紧密排列的乳头瘤样结构。乳头状瘤中心可见红色点状或袢状血管,常伴有出血及毛细血管血栓。
3(掌)跖疣
跖疣(plantarwarts)是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西医认为其成因为皮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年发病率为14%,其发病与外伤、摩擦及个体免疫力有密切关系,具有传染性、多发性、病程长等特点。常表现为内生性厚的丘疹或斑块,足底的病变可向内生长很深,往往会因行走时的压力而疼痛。跖疣融合成大斑块时,称为嵌合疣。跖疣通常在皮肤镜下可见黄色无结构区域,其上有或没有不规则分布的红褐色至黑色小点或线状条纹(出血)或血痂。出血是由于足跖部长期血管压力较高所致。
4丝状疣
丝状疣是由HPV感染皮肤黏膜所致的良性赘生物,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病程慢性。具传染性,可连接成片,也可通过破坏免疫能力而引发过敏、癌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肝炎等免疫系统疾病。发病部位常见于颈部、面部、口周和眼睑等位置,其形态多为尖尖的丝状角化性的突起,细长而柔软,无痛痒感,但数量较多,影响美观,丝状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无特定发病群体但婴幼儿少见,发病率与年龄增长有关,青壮年时期最高,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较容易感染。
5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好发于15~30岁的性活跃人群,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表现为生殖器或肛周等潮湿部位出现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丘疹、结节,颜色为红色、棕褐色或肤色。尖锐湿疣多数由6/11低危型HPV感染所致。尖锐湿疣的治疗主要是去除疣体,但容易复发,规范正确的使用避孕套、减少性伴侣的数目是降低HPV感染和传播几率的有效手段。随着人们性观念的更加开放,阴道-口腔-肛门等性行为方式的增多,肛内疣、口咽部疣、喉部疣、结膜疣、鼻腔疣等生殖器黏膜之外的尖锐湿疣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HPV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在正常人皮肤中也有一定的检出率,但HPV感染通常为一过性的,可以被自行清除。目前比较公认的HPV16和18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高危亚型,HPV6和11型是导致尖锐湿疣的常见类型,被批准的疫苗也主要是预防这两种疾病。随着对HPV致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HPV所致疾病有望会得到有效控制及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