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管理的十条必读知识

2018年01月16日 1059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既是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预防意义重大。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通常无症状,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而是体检或偶尔测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故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有些患者是在发生了心脏病、脑卒中、肾衰竭需要透析时才知道自己的血压高,所以建议血压正常的成人每两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若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心悸、气促、胸闷、肥胖、睡眠打鼾、乏力、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或麻痹、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症状,则提示可能血压高,应尽快就诊。


  2.目前90%以上的高血压原因尚不明确,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如果血压高是由于某些疾病(如肾脏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络细胞瘤等)引起的,称为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服药治疗的效果差,应针对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后血压能有效降低甚至恢复正常。


  年轻患者以及有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阵发性头痛、心悸、多汗,贫血,水肿,突眼消瘦,小剂量利尿剂即出现低钾并伴有肢体无力或麻痹等症状者,应去医院检查是否有继发性高血压。老年难治性高血压要考虑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的可能。


  3.70%~80%的高血压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20%~30%的高血压发生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


  在同一家庭内有多人都患有高血压病的情况很常见,这与一家人拥有同样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4.关注24小时血压变化,了解血压的昼夜节律,全面管理血压,尤其是关注清晨血压升高,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意义重大。


  常用方法有:家庭血压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测量,这三种方法有机结合会更好地掌握血压控制情况。


  大多数人一日24小时的血压节律:随早晨觉醒起床而上升,日间持续处于较高状态;晚上血压逐渐下降,在睡眠过程中降到最低,夜间1~3点为最低谷。清晨血压高与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评估并治疗清晨血压是平稳控制全天血压的重要手段,可明显提高降压疗效。


  5.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很多日常行为习惯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去除就不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多危险因素并存的早期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治疗。如伴有高盐饮食、吸烟、饮酒、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即使血压轻度升高,也要积极生活干预,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6.高血压伴有抑郁、焦虑让治疗“雪上加霜”。研究发现,相比血压正常的同龄人,高血压患者合并抑郁的可能性增加37%~46%。


  以下高血压人群更易出现焦虑障碍:吸烟、体力劳动者、失眠、身体质量指数>25、高血压二级及以上、未规律治疗的高血压等。


  7.高血压饮食疗法最主要的关键点是减盐。严格限盐可有效降低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下降。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每日钠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克。所以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进食高盐食物和调味品,可以用高钾低钠盐代替普通的食盐,但对于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以防血钾升高。


  8.油脂、蛋白质和糖类是供给人体热量的三大营养素,如果这三种食物吃的过多,超过人体需要的消耗量,超过的部分就会转化成脂肪蓄积下来,久而久之体重就会增加,造成肥胖。


  所以,高血压要减少动物食品和动物油摄入、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如各类西式糕点、巧克力派、咖啡伴侣、速食食品等)、选择安全的油、控制烹调油的量和烹调温度。


  9.重点防范老年患者血压波动隐患。临床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和餐后低血压等,而且血压波动较大。


  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差、血管顺应性差等。另外,老年人由于普遍对降压治疗缺乏科学认识,部分患者私自停药,造成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卒中等危险。


  面对老年患者,临床医生应及时评估血压波动状况,重点筛查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肾病和糖尿病等,谨慎选择药物,密切监测血压,尽可能避免血压波动继发的脏器和血管损伤。


  10.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当人情绪紧张时,主要通过肾上腺髓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两个通路实施血压调节。


  一方面,紧张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另一方面,刺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等分泌增加,使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率增快,进而引起血压升高。


  人愤怒时,由于动脉外周阻力增加,能引起舒张压显著升高;焦虑、恐惧时,则心输出量增加,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因此,高血压应注意调整情绪,如果自己不能缓解,应及时请医生帮你调节,切勿让不良情绪加重病情。

来源:高血压管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