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近现代伤寒名家传略

2016年04月05日 942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赣水之滨代有名贤,至于“写伤寒”,前辈注家数以百计。江西的伤寒名家当以喻昌为最著名,喻昌继方有执之后以六经分证重新编次《伤寒论》条文,其著作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对《伤寒论》的分类研究贡献卓著。影响所及,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伤寒论》在江西中医队伍中仍占据学术优势,江西中医界时有以“半部《伤寒》治百病”的佳话。故近现代江西很多名老中医都是以伤寒为根基,当时他们出版了很多对伤寒精研之后的代表之作,只可惜江西伤寒名家的著作很多都已经没有再版,躲在深山无人识,严重影响了江西伤寒名家在伤寒界的学术地位。

       有很多人问过我江西的中医水平怎么样,我只是笑笑,更有人直接说江西没什么好中医,我也只是笑笑,笑过之后有点寞落,扪心自问我们江西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中医,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伤寒名家。我可以自豪地回答:有,但是比较低调。就像江西人一样,一直以来都是低调处事,但是低调不代表就没有实力,江西的中医水平并不低,江西有的是伤寒名家,可惜这些伤寒名家的相关著作不是因为发行量不太大,就是因为发行时间早,现基本已很难见其庐山真面目。随着中医人对于经方的热爱,本文通过对江西近现代伤寒名家的传略及相关著作的挖掘整理,我相信江西伤寒名家著作也将会成为伤寒界的一枝独秀,甚至是满园春色关不住,誉满全国。下面是有关近现代江西伤寒名家传略及相关著作的简介,资料收集的不是很全面,还望高明教正。

       1、姚稚山(1870~1952),号本崇,江西南昌人;世业医,幼读书,攻科举,举廉生;后因废科举,秉承庭训,喜读岐黄之术。即随父世培公游学直隶省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尽得其传。世培公悬壶直隶,享有盛名;祖父盛杰公亦为乡里名医,治病救人,随行方便,医术医德,誉满乡里。先生于45岁时由河北返回故里,悬壶南昌,名满江城,抱济世之心,以精湛的医术,对妇科疾患及疑难杂症,莫不药到病除,当时就有“请了姚稚山,好似吃仙丹”之民谣,民间亦有“姚稚山,医高尚;慷解囊,助学堂”的童谣。先生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方法具有独特见解,特别对气机的升降、血液的流通、脾胃的健运尤有独到之处。如在用药上,恒以大黄与干姜配合,当归与紫苏配伍,栀子与厚朴相伍,大黄与川乌合用,干姜与黄连配合等;说明了先生独具匠心,运用灵机,辨证施治,泛应曲当,著有《伤寒论补正》和《临证心得医录》二书。姚稚山先生的事迹由其子姚舜文以回忆的形式写成《江西名老中医姚公稚山流芳百世的一生》。

       2、谢佩玉(1873~1953),字清舫,号石禅居士,又号右叟,江西南城人,南城书法界“四支笔”之一,著名中医,随叔父谢甘澍习医,成为谢氏第五代中医。谢佩玉不墨守成规,博采众家之长,涉猎西医,并吸收其精华、融会贯通为己用。曾言:“西医解剖之实验,分科专长,循学术无国界之先例,研习其理而有吾医学臻完善严正,则诸君所成就必有以杰出其群,宣国粹之光华”。他医德高尚,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对贫困者抱济世救危之心,施诊赠银。他亦冲破世俗的框框,广纳名徒,把祖宗的中医学真正发扬光大,一直被誉为江西中医界“四大金刚一尊佛”中的“一尊佛”,后来,这些徒弟中有很多都成为江西一带有名的中医。谢氏医药在金溪的发展,让谢氏在本地成为望族,谢家被浒湾人称是“谢半街”,进金溪县城门,当年只要报谢佩玉,便可径直入城。谢佩玉有十一个子女,其中有九个男丁:其中老五谢庸耕在江西及金溪名声很响,为赣东十大名医之一,业余爱好收藏古玩;老六谢六韬也是金溪有名的中医;老十一谢庄泉在南城是知名中医,先生的著作《方论集腋》、《药性分类》、《素问节要集注》、《内经省览》和《伤寒摘要》就由其收藏。

       3、廖幼民(1880~1950年),字鼎新,号栋臣,江西省石城县小松乡新坊村(今江口)人。因年轻时患半身不遂症,求医于小琴邓跃池,并拜其为师,病愈,医术亦大进。民国十七年,于琴江书院内创办琴水中学,任校长。翌年至南昌悬壶行医,未一年,医名大噪,曾为宋美龄看病。适逢姚国美等创办中医专门学校,应聘至校讲授《伤寒论》及《脉学》。生平医学著述较多,计有《伤寒论新诠》、《长沙疟类约旨》、《脉学》、《医案》、《疟疾论》、《草药标本》、《脚气抉微》、《热病辩症》等近10种,然除《伤寒论新诠》正式出版外,尚有《脚气抉微》《热病辩症》存世,其余均散佚。《伤寒论新诠》刊行于抗日战争期间,故流传不广,中医学界知之者甚少。《伤寒论新诠》一书征引注家文献达50余种。在当时战乱年代能收集如此众多的资料,足见其博览之宏富,且于诸多注家中能罗列对比择善而从,其自注之文更约而有致,切中肯綮,使读者洞见奥妙,得其要领。先生临床经验丰富,疗效甚佳。匡萃璋先生先生于70年代在石城尚闻诸口碑,但其临床资料已无从获得,只是在其《伤寒论新诠》中略能窥见一二。如其注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条谓:夏秋吐泻流行时,常有下利、厥寒、脉细欲绝者,其厥寒处,其额间必微汗濈濈,与四逆汤之无汗及全身大汗者不同也,其脉虽细而浮数,与四逆汤证脉沉微而迟者自异也。且常见恶寒或头昏痛、壮热等表证,而舌尖粗绛、苔厚白黄,心下痞满等症,俱为四逆汤所不具。盖缘外感风寒,内服生冷腻滞甘壅物品。产生痰饮,停于心胸,阻滞正气,气血不得四布则肢寒、脉细也。甚者肢寒及肤,至全身皆冷而微汗,予本方皆应效如神,至夜半必厥回、脉出而利止也。”廖幼民先生临诊辨证之细致与运用方剂之灵变,于此可见。

       4、孙晓初(1882~1947年)和孙寄冰(1905~1968年)两父子,孙晓初名字寓意为“东方正晓”,号壶天半叟。原籍都昌县七角乡细桥下舍孙家村人,旅居都昌县城与南昌市。25至30岁,访医苦学数载,后医誉都昌。39岁后由南昌佑民国医院院长谢双湖聘为甲等医员,复经江西省中医专门学校(现南昌大学医学院前身)校长刘文江聘任,省政府批准为儿科教授、该校董事、兼充政府国医馆江西分馆馆员等职。因在南昌治愈了较多疑难症病人。1928年,省政府授予“春到南州”之匾额,以示嘉奖。尔后,孙晓初在南昌声誉大振。曾有“南州名医数孙姚(姚为姚国美)”之赞誉。孙寄冰,名字寓意为“一片冰心在玉壶”。孙晓初之子,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师资训练所,复考入江西中医专门学校毕业。由于孙氏父子好学、勤奋,在医学、文学、书法等方面均造诣较深,出名城乡,人称他俩为都昌的名医、诗人、文人、书法能手。孙氏父子积数十年医学之经验,撰写了《临床验方》、《孙氏别业医案》,先后登于各级医报,孙晓初还撰写了《幼科学讲义》一书出版,另有《映雪山房稿本》、《南州诗草》,付梓留世。江西名医万友生、张海峰、姚荷生均为孙晓初之门生。

       5、谢双湖(1880~1951),出身于商业世家,祖辈先后在抚州、赣州等地开设中药店。但是后来家道中落,谢双湖成人后,只是一个穷秀才,婚后家境清贫;幸好妻子秉性贤惠,廉洁自守,食苦如饴,支持双湖致力读书上进。更由于他得到邻村精于医学的杨举人赏识,请他到家教小孩,杨举人则教他学医,而使双湖得以成为江西医学界的佼佼者,为江西伤寒界的“扫地僧”,先生是江西省清江谢湾头人,长于治急性传染病。他和姚国美经常在一起切磋,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但友情却与日俱深。民国十三年冬,姚荷生的父亲姚节亲患病,高热不退。姚国美邀先生会诊。先生立断属伤寒,“阴盛隔阳,真寒假热”。处方时,姚国美拟用附子干姜汤加桂枝八分。先生却指加桂枝不妥,结果,按先生处方,一剂即热退人安。于是,先生名声大振。新余市中医院名誉院长敖保世回忆说:“其辩证精确,用药丝丝入扣,往往一剂知,二剂已。”先生不仅精于伤寒,还能灵活运用伤寒理论医治各种顽固性疾病。如樟树药界著名人士严仁卿患闭尿病,屡治无效。民国三十九年下半年,请先生医治。先生用白头翁汤,三个小时后,小便即通。民国二十六年夏,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在庐山举办暑期专修班,曾聘请先生讲《伤寒论》。江西一些有名的老中医如姚荷生、沈波涵、敖保世等都听过他的课。姚荷生在《我的学医之路———姚荷生自传节选》中提到“学医之初,谢双湖先生坚守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劝读十则》之诫,极力主张初学不宜庞杂,指定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难经》,暂时不准涉猎他书。”遗憾的是,先生没有将自己毕生心血进行整理研究,汇集成册。这是江西伤寒界的一大损失。

       6、赵亦藩(1885~1953),字家霖,号亦藩,官名嘉瑜,祖籍江西丰城市白土镇,清太学生。因清末废除科举,遂弃儒习医,师从清代名医周佐臣先生,深得其衣钵真传。又经自行苦心精研,终成一方名医。赵亦藩对中医学中《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名著,颇有心得。对清代医学家陈修园医学专著《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从众录》、《灵素节要浅注》、《时方妙用》《女科要旨》等深得其奥旨,曾殚精竭力撰写《脉象辨症解读》、《中药汤方组合配剂探析》等医学专集,惜“文革”初期被视为“四旧”而遭焚毁。赵亦藩医术精湛,名噪一时,为抚河流域两大名医之一,民国时期流传“临川傅再希、李渡赵亦藩”的说法。赵亦藩以医树德,悬壶济世,活人无数。求医者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络绎不绝。抗日战争期间,抗日名将陆军预备第十师师长方先觉、十九师师长唐伯寅都曾数次派遣随从接他到驻地出诊。病愈后赠送牌匾、锦旗等以表谢忱。国民**参议员周玉书因患顽疾,久治无效,慕名专程来李渡就诊,经亦藩诊断处方服药后,得以康复。周玉书誉之为“医界精英”。贫困患者登门求医,皆悉心诊治,从不计较诊金多寡,多免费开处方。下乡出诊,有求必应,随请随往。诊治后若须在农家用餐,体谅其艰难,只以青菜豆腐佐膳。自制秘方“红丹”(惜此秘方失传),专治无名肿毒,遍施街坊,邻里受惠,口碑载道。

       7、姚国美(1893~1952),名公裳,号佐卿,国美乃其字,江西南昌县人,受知于经方大家文霞甫先生。姚国美治病,取法和缓,精于诊察,遣药不敢稍有疏慢。曾有医生趁着门诊繁忙的时候暗暗站在他的身后,考察他的用方,发现他有一次连续诊察了十三个流感病人,即连续使用了十三个参苏饮,但方后加减两、三味药,令人毛骨悚然,充分反证了姚国美先生辨证论治,一定要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特点,后来南昌有“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的民谣流传。先生著有中医教材《病理学讲义》、《诊断治疗学讲义》,现二书合为一部取名为《姚国美医学讲义合编》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讲稿精炼,诊断治疗的关键处阐发详明,多有点睛之笔,对学习中医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姚国美先生一生可谓与学用祖国医学相始终。事业虽非过分伟大,但隐隐具有教学、临床、科研三结合之雏型;著作虽不算多,但隐隐具有以科学方法整理古典医学,使成较明显的系统,而且言简意赅,无一言无文献根据,亦无一言无临床现实意义,不失为理论紧密结合实践之创作。所以它的作用,虽然出于江西,但流传外省,辗转传抄,几乎形成学用一致的江西风格。

       8、赖良蒲(1897~1966),名昌午,字九节,江西萍乡人。早年师从名老中医欧阳干,学成后在长沙、萍乡等地开业,早年执教于湖南中医专科学校,建国后曾任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赖老临床经验丰富,治病很重经方,不过往往经方和时方并用,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最适合的方药进行治疗,并不排斥时方。他尤擅长妇科,认为妇科病的发生原因有五:一为五脏不和;二为情志不畅;三为气血失调;四为冲任受损;五为脾胃失养。辨证上以寒热虚实为纲,治疗上以滋养肝肾、调理冲任、调和气血、健脾养胃为大法,尤其重视调冲任、养阴血。赖老临证之余,勤于总结,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蒲园医案》一书,此书供计医案250例,共分41门,包括内、外、妇、儿各科,案中立法用药,议论精辟。其内容正如廖家兴老大夫所说:“案例简约精练,理、法、方、药齐全,按语中肯,每一门类,均有不同证型对照,允为初学楷模,可作临证指南”。其传人主要有单鲁谦(江西省中医药学会联络秘书)、姚椿龄(江西省名誉名中医)、廖金标(江西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著有《廖金标医论医案集》)、江声道(副主任中医师)。

       9、傅再希(1899~1984),原名晋贤,再希为其字,江西临川上顿渡人,长住抚州市城区兴鲁坊。赣东四大名医之一。傅再希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古文根底深厚。先生出生于1899年6月,1916年毕业于省立临川第七中学。因家贫无力升学,遂随本县名医李圃孙先生学医。满师之后,悬壶济世。又三年,名闻乡里。他博采众家之长,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精于内、妇、儿诸科,尤以治疗疑难杂症见长,对肝胆、哮喘、麻疹、先兆流产、不孕等病证的治疗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成熟经验,享有盛誉。其治病不拘经方、时方,但求“方必切病,药必对症”。先生天资聪敏,嗜书成癖,上自《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下至历代医家主要著作靡不贯通,且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尤擅于文献考据,被誉为江西中医界的“活字典”。发表论文《我对五运六气的看法》、《本草品汇精要的评价问题》、《祖国医学中“神”的初步探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作者问题》皆发前人之所未发;《进一步探索血吸虫病的来源》、《论日本血吸虫病不是古代的蛊》、《李时珍以后杰出的本草家———赵学敏》等论文受到中医界的重视,还著有《农村常见病中医简易疗法》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对这一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化精髓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书中不但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发展、基本规律、学说流派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等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而且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揭示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

       10、肖俊逸(1899~),主任医师,江西吉安人,世代业医,家学渊源,弱冠后就读于南昌第一中学。毕业后随父研读医经,治医重实验,不尚空谈,行医60余年,治伤寒、湿温早已名噪一世。因为临床善用大黄,而被誉为“肖大黄”,其用大黄用的出神入化,先生善用大黄治疗肠伤寒,主以攻下,应下即下,以大黄、黄芩、黄连为主,且一直服至热退为度,若热虽退而黄苔未化,亦须继续服用以防“再燃”。先生用大黄治疗湿温伤寒别具特色:

       (1)湿温伤寒宜早用大黄;

       (2)湿温伤寒宜全程用大黄,直至热退苔化为止;

       (3)湿温伤寒不能为“湿”字所惑;

       (4)湿温用大黄,旨在下其热毒;

       (5)郁热净,泻自止:本病在湿热极重阶段,俗称漏底伤寒,先生认为此时用大黄正为止泻,决非增加泄泻,放药后泄泻渐少,最后至便秘,这是郁热净,泻自止的表现。

       (6)出血之变当下:先生认为凡有出血之变,则肠中湿热炎症肿仍然存在,肠内溃烂还在蔓延扩大,此时须当机立断,大胆用大黄泻泄清肠,解毒防腐生肌,且大黄有降气,行血,止血之效,正合“血自下,下者愈”之意。并提出虚中夹实用大黄说,久服大黄无败胃说,大黄清肠延年说,中风用大黄说等等,真可谓是医中善用大黄之老手,当他年近九旬之时,身体尚健康,饮食起居,一切如常,据说这得力于他连服大黄48年之久。其实,肖老非但以寒凉见长,且亦能温热,能凉能温,博采众长。阴寒重证得其拯救者不知凡几,温热门中尤善用附子,生平论著不袭陈言,独标新义,著有《伤寒标准疗法》、《大黄临证发挥》、《血液病变论》、《医论医话方剂荟萃》,此外,还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

       11、许寿仁(1904~1970),字昌,又名兆基,西溪南乡石桥人,1919年迁居江西南昌并受业于江西鄱阳名医江仲孙,寒暑三载,尽得其传。1930年悬壶于南昌“安徽会馆”。他审病缜密,遣方严谨,药契病机,往往药到病除。数度春秋,即名满全城。1947年集资创办江西中医学校并任校长。招生两届,毕业生遍布赣、粤、鄂等地。先生遵经法古,并有不少独特见解,治病多奇效,精通内妇儿科,尤以治妇科擅长,在省享有盛名,先生治学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初涉中医时系统学习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后及诸家学说,曾谓“仲景之书,有法有方,示人以规范,金元四大家之学,各有所长,分而读之,似有所偏,辨证用之,则全面矣。吾人临证,应全面分析,分别采纳可耳”。他读古人书,灵机活泼,深求善悟,进得去也出得来,决非泥古不化。他的名方退肿汤(麻黄、桂枝、白术、黄芪、薏苡仁、通草、茯苓皮、赤小豆、冬瓜皮、木香、陈皮、独活)即据《金匮要略》的有关理论和方剂化裁而出,其弟子杜勉之主任医师,30多年来运用此方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水肿取得显著疗效。先生将其开业30年来所搜集的单验方汇编成《许寿仁验方》出版、又将其发明的各种良药和精选一部分养生延寿的方法,编成《长寿新编》,另外著有《时病论歌括》。卒后,门人及子侄又整理成《许寿仁经验集》一书。先生继承中医传统,广收门徒,朝而诵读,昼而见证,夜则释疑解惑,先后带出了徐克明、黄国祥、蔡安平、章真如、杨遇春、胡枝凤、刘德远、许道仁、许秀平等高徒。

       12、杨志一(1905~1966)和杨扶国(1936~)两父子,杨志一先生系明代诗人杨万里后裔,江西省吉安县万福乡人氏。为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的得意门生,秦伯未等均为其老师。1922年进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在校时曾作《伤寒阳明证与温热阳明证异同论》一文,曹颖甫评曰:“原原本本,直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杰作也。”他一生致力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心得颇丰,见解独到,是经方临床的身体力行者。成都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先生用六经来辨治眼病而被人所熟知,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江西的经方名家杨志一先生用六经理论为指导对急慢性血吸虫病、传染性肝炎、子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以及下利、湿温等病证进行治疗而疗效卓著。先生临证恒以六经辨证的眼光审察证情,极力推崇柯韵伯“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目上寻枝叶”的见解。并且善于守方,往往辩证一经确定,便不因某些微末细节而轻易改方,故他在临床上以一方到底而收到病愈症除效果的病案并不少见。他在讲授《金匮要略》的时候也常以六经辨证的方法概括之,如从六经来看升麻鳖甲汤,先生认为显然应属于厥阴的范畴,方中升麻味甘辛微苦,性凉,入肺、脾、胃、肝经,功能解毒、透疹、升提、散风热;鳖甲味咸,性平,入肝、脾、肾经,功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当归味甘辛,性温,入心、肝、脾经,功能养血活血;蜀椒味辛,性温,入脾、胃、肾经,功能温中散寒、止痛、燥湿、杀虫;雄黄味辛,性温,入心、肝经,功能燥湿、解毒、杀虫;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经,功能和中解毒。可见方中多药均能入肝经,而且面赤斑斑、唾脓血显属血分。全方应能从肝经血分中升散热毒、破结凉血、行血解毒,可为厥阴血分热毒内伏证的治疗提供由里达表的治法与方药之范例。先生主要著作有《妇科经验良方》、《杨志一医论医案集》、《中医临床家杨志一》等。杨扶国(1936),男,江西省吉安县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任江西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江西中医学院学报》主编,在国内外发表中医药论文五十余篇,主编《中医藏象与临床》。他一直从事《金匮要略》的教学、研究和医疗工作,且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就。对《金匮要略》的学术特点和临床价值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他对中医的肝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将历来繁杂的众说纷纭的治肝法进行了重新整理分类,对治肝法的临床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临床注重辨证论治,并善于运用经方,善于诊治脾、胃、肝、胆、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血瘀证、内伤发热等。

       13、罗瓒(1907~1949年)及罗道揆(1930~2000年)两父子,罗瓒先生早年随九江名医涂克先生习岐黄之术,罗瓒先生治医,不尚空谈,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先生尤其擅治危急重症,屡起沉疴,有独到之处。其临床要点,约有四端:

       (一)扶元为本:凡危急重症,元气易伤,故以扶元为本;

       (二)祛邪务尽:新病之时,乘正气未虚,宜以重采驱邪。久病之人,病邪深入,亦宜选效验确切之药以祛之。又有虚实夹杂,寒热混淆者,视其元气尚充,仍以驱邪为先;

       (三)审证宜精:充分运用四诊所得,掌握病因脉证,细致分析,洞悉疾病之本质;

       (四)急救应速:常备用通关散、苏合丸、牛黄丸、黑锡丹、痧药、云南白药、十滴水、人参、麝香等,以应急需。

       若病急煎药不及时,则采用其急救方法,如针刺开窍、放血祛邪、楸刮透痧、童便止血、热敷定痛、盐灸神阙回阳、足敷白矾引痰,身擦雄黄、烧酒、蛋清退热,口服地浆水解毒等法,常可收如影随形之效。其子罗道揆,也因善治急危重症而闻名。罗道揆先生幼承家学,毕业于启轩中医学校,于岐黄致力甚多,底蕴深厚,在五十年的临证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急危难症有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救治高热、休克、惊厥、脱水、脱血、心衰、肾衰等急症,疗效显著。发表学术论文和临床报道五十余篇,其徒弟孟跃(井冈山学院附属医院副教授)将其部分例案编著成《罗道揆急危难症实录》一书,如书中载乙脑后遗症相关案例尤为精彩,西医认为:乙脑病毒,严重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可出现多种后遗症。中医认为:乙脑后遗症,多由热甚伤阴,痰热余邪不净所致。常见者,首为阴虚风动,次为心火内炽,三为痰热阻滞、风痰入络等。阴虚风动之后遗症,较为多见。从1962年~1982年,罗道揆先生用大定风珠加减,共治15例,全部治愈。患者为2~8岁儿童。服药最少者,16剂,最多35剂,平均22剂,全部恢复正常功能。

       14、姚荷生(1911~1997),江西南昌人。江西经方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江西省及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姚家世代业医,姚老少时师从清江名孝廉沈叔樵研修古文,18岁拜清江名医谢双湖为师学医,20岁回昌从其叔姚国美侍诊3年,姚老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其精通伤寒之学,以辨证为本,上溯《内经》、《难经》,旁及诸家,更参以亲身临证之所得,发仲景未尽之意,对《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均有颇多阐发与创新,极好地发挥了《伤寒论》为临床诊断治疗学纲要的指导作用。其于中医教学,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也善于通过实践印证提升理论水平,其论中医生理、病理力倡气化学说,论伤寒、温病深究脏腑、经络统一基础,论诊断主张疾病分类与证候鉴别,论治疗善于活用经方、合方化裁,并能以六经理论指导温病方药的运用。1983年他辞去江西中医学院院长职务,专心致力于《伤寒论》的诊断治疗学研究,著有《伤寒论串讲》、《伤寒论难解条文》、《伤寒论病理生理学》、《伤寒论症候鉴别诊断学》、《伤寒论有关疾病分类纲目》、《伤寒论疾病分类总目》、《脏象学说的文献探讨———肝脏》、《脏象学说及其诊断应用的文献研究》、《四诊概要》、《证候简释》、《脉学中的一般问题》、《脏腑辩证》、《病因辩证》等著作,为汇通中医辨证论治纲领,树立了重要的范例,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也显示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受到诸多学者与专家的好评,并被誉为真正的“伤寒专家”,名医蒲辅周先生称他是“专家的专家”。现在江西中医学院建设有姚荷生研究室,已整理出版先生遗著《中医内科学评讲》及《脏象学说与诊断应用的文献探讨———肾脏》。

       15、杨卓寅(1915~1998),字亮琴,江西进贤县罗溪乡人,先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一贯主张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师古而不泥古,继承有所创新。他在临床方面,坚持突出中医特色,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外感宗仲景、天士、鞠通,内伤法东垣、丹溪、景岳,旁参各家学说,而对其师姚国美的《病理学讲义》、《诊断治疗学讲义》两部书尤为服膺。他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程钟龄的“医门八法”不够全面,并举《伤寒论》方证为例,如五苓散、猪苓汤的利水,旋复代赭汤的降逆,赤石脂禹余粮汤的止利等,在“八法”中难以归纳进去,遂补充涩、渗、升、降四法,成为十二法,这是对“医门八法”的继承和发展。其论文《论医门十二法》发表于《江西医药》杂志,深得同道赞许。著有《农村家常便药》、《伤寒六经证治歌括》。《伤寒六经证治歌括》乃先生仿效陈氏《长沙方歌括》的体例编写而成,将《伤寒论》的证治内容提纲挈领加以概括,使学生易懂、易读、易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先生晚年研究江西地方医学史,收集杏林人物资料,探究其来龙去脉,编著《江西省十大名传略》、《江西杏林人物》等书,负责“旴江医学研究”科研课题,填补了江西地方医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16、敖保世(1916~1989),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陂头人,他在中医急症、内、妇、儿科、杂病中疗效以准、快著称。先生主张要多读无方之书,如内经之类医理书籍。然后必精修伤寒温病,原著读后,再读后世发挥之书;如陆渊雷氏《金匮要略今释》,余无言氏《金匮要略新义》,曹颖甫氏《伤寒金匮发微》及《经方实验录》,并说:“温病诸家,源于河间,盛于江吴,江浙派医理方药,应悉心钻研,读伤寒温病应各精其义,不可偏执,寒温两派在医理上是发展统一的”。强调叶氏《温热论》中条文,《伤寒指掌》中38条察舌辩证歌诀应背诵如流。由于他精深寒温理论,临床常经方、时方灵活运用,或将其冶为一炉,救治了许多危急大症。如一农夫赤裸卧地,烦躁呼热,汗出不止,令数人为其扬扇取风。即抓住了“汗出神尚清,身必冷如冰”的书训,辩为真寒假热,亡阳之征,以大剂四逆而愈。又治一老妇,呕恶昏眩、卧床不食月余,西医补液等治疗无效,会诊以小陷胸合吴茱萸汤一剂即起,数日渐复。其治温病高热,严守卫气营血辩证,反对表卫凉遏,邪热水伏。其应西医会诊数例乙脑,均高热不退,肢逆惊厥,病于卫气者,令撤去冰袋,停用冬眠,改鸡子搜惊法热熨肌肤,反其道而行之,药则银翘白虎之类,清气透热,皆得微汗而热势大挫。先生常谓此乃中西医理论指导各异,亦中医治疗急症的特色。其治暑温,尤有心得,论有《六暑辩证》、《暑症浅谈》。在其治疗数十例乙脑中,很少有后遗症出院,部分患儿的失语、失听、失明、癃闭、肢挛、脚痿均被及时治愈。他曾写各种论文数十篇,晚年仅收集部分医论医案,由后人整理成书名曰《寿康医集》。

       17、江心镜(1916~1999),实力派江西经方家。撰写有《小儿夏季热》、《咳嗽漫谈》、《中医谈泄泻》、《医案六则》等10余篇文章。1915年出生于江西波阳县团林乡江家山村,16岁时,为了生计,一面当小学教员,一面自学中医,凭借教学余暇跟从波阳名医俞海才,执经问难,亲聆教益。20岁时,在鄱阳镇悬壶济世,解放后到波阳县人民医院工作。1959年**波阳医士学校中医教师,并兼任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函授辅导老师。1985年荣获江西省卫生厅颁发的“从事中医药35年”荣誉证书。专长中医内、妇、儿科,善用经方治疗急性病、疑难杂症,行医六十年,医术高明,解难无数,活人无算,医德高尚,仁医仁术,有口皆碑。注重培养中医后继力量,先后培育造就中医人才百余人,桃李遍布县境及邻县市。大多都已成为今日中医界的中坚力量,其传人主要有喻德娥、朱炳林、章天林、章新亮等。

       18、万友生(1917~2003),江西省新建县西山乡人,幼从饱学儒士习文十载,爱好书、画、诗、棋。他治学严谨、博釆众长,尤其崇尚《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上溯内经、难经,下逮诸家,倾毕生精力提出寒温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在全国中医学术界独树一帜。《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第一集曾以《倡导寒温内外统一的万友生》为题,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他的学术经验。先生从寒温统一的角度研究厥阴病,发现温病学家在继承《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对厥阴热化证的研究已臻完善,正可补《伤寒论》之缺陷。故提出“欲识厥阴病,寒温合看明”的学术主张,明确指出厥阴病主症为神昏、痉、厥;病机为外感热病最后阶段,阴盛阳竭(寒厥)或阳盛阴竭(热厥)或阴竭阳脱(由热厥向寒厥转化);提出厥阴热厥的治疗应遵循温病学所论,而对厥阴寒厥的治法则仍宗仲师少阴寒厥证用四逆类方,并建议合用温肝散寒的吴茱萸汤。80年代,先生先后发表了《关于伤寒与温病合编为热病学的商榷》、《寒温病因病机论》、《寒温统一的理论与临床》、《漫话寒温统一》等一系列文章,得到了国内同道的认可。此外,对脾胃理论、阴火理论先生亦有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阐发,并在临床上有独具匠心的运用。其主要著作有《伤寒知要》、《寒温统一论》(获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优秀奖)、《热病学》、《中医临床家万友生》。他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中医急症科研课题——应用寒温热病理论治疗急症(高热、厥脱)的临床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陈茂梧(1926~1994),江西都昌人,行医50余年,学术上崇奉仲景学说,临床上注重兼收并蓄,善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经验丰富。尤对肝病的研究,更具特长。著有《漫谈中草药治疗心脏病》、《金匮要略临床经验谈》。《现代名中医肿瘤科绝技》刊有陈茂梧先生《脑瘤合剂治疗脑肿瘤》医案:龚某,女,40岁。患者于1986年春开始头昏头痛,继之症状加重,伴呕吐痰涎,卧床不起。在本单位医务室治疗无效,经CT扫描等项检查,诊断为脑胶质瘤,建议手术治疗,家属不同意,前来就诊。症见面色淡黄,疲倦欲睡,表情痛苦,时时恶心呕吐涎沫,畏寒身重,四肢无力,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象沉细。证属肾阳不足,脾湿生痰,升降失利,治以温阳消饮,祛风活血,投脑瘤合剂加减:牛尾菜30g,鹿茸草30g,天葵子20 g,炒僵蚕15 g,川芎10 g,附片12 g,生姜15 g,白术10 g,茯苓20 g,红花6 g,上方出入,服药5个月,3年未复发。其脑瘤合剂药物组成是:牛尾菜40g,鹿茸草30g,天葵子20g,阴地蕨30g,葛根30g,僵蚕15g,藏红花10g,(缺用川红花10g代),铁扫帚30g,珍珠粉1瓶(分装吞服)。鹿茸草为玄参科植物绵毛鹿茸草的全草,苦、平,治疗血管瘤(见《杭州药植志》)。牛尾菜为百合科植物牛尾菜的根及根茎,甘、苦、平,治高血压所致偏瘫(见《陕西中草药》)。阴地厥为阴地蕨科植物阴地蕨的带根全草,苦、凉,治羊痫风(见《福建中草药》),江西民间用于治疗血管瘤。铁扫帚(又名铁扫竹)为豆科植物铁扫帚的全草,苦、涩、凉,无毒,治多种肿瘤有效(民间经验)。天葵子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块根,甘、苦、寒。治癫痫、小儿惊风(见《中药大辞典》)。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冠,辛、温,治经闭、癓瘕(见《中药大辞典》)。脑动脉瘤加川芎、白芍,脑静脉瘤加升麻、金银花,头痛昏厥加炒玳瑁(研末服)、蜈蚣、全蝎(均研末冲服),癫痫状发作加枳实、半夏、赤石脂,呕吐加大黄、生姜,半身不遂加黄芪、川芎,视力障碍加枸杞子、菊花,听力障碍加磁石、菖蒲,吞咽困难加威灵仙、僵蚕,脑垂体瘤加花椒,尿崩症加威灵仙,脑胶质瘤加薏苡仁、制附片,脑膜瘤加玳瑁粉、煅石决明,脑外伤加王不留行、田七粉(冲服)。陈老徒弟中比较出名的有廖佐芹(赣南医学院中医副教授);陈建军(江西省星子县白鹿卫生院主治中医师)。

       20、陈瑞春(1936~2008),江西铜鼓人。先生自幼随父习医,初读医书时只是其父身边的书童,白天随诊、接待患者、抄写处方,读书主要是早晨和晚上,黎明即起,晚上则是挑灯夜读。先生学医启蒙的第一本书是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他对《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均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一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观点,如“伤寒救阴法”。他的座右铭是:“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当代名老中医图集》称其“活用经方,师古不泥”。尤其是对小柴胡汤、桂枝汤的临床运用,可谓独具匠心,屡建奇功。他认为:临床运用经方必须深读《伤寒论》,参透原著精神,掌握“辨析病机、抓住主证、深究方规、灵活化裁”四个关键问题,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坚持多用,必有成效。曾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或刊发于美国、香港等医学杂志。主编、参编《伤寒论教学参考》、《喻嘉言医学之书校诠》等著作8部,著有《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两书堪称姊妹联璧之作;前者着重于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与见解;后者着重于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诚如熊曼琪教授所言:“......将《伤寒论》理论探讨、教学实践、临床运用融为一体......为进一步探讨伤寒之奥妙开阔了视野,提供了宝贵经验”,此书是本世纪继赵明锐先生《经方发挥》、邢锡波教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和刘渡舟教授《经方临证指南》之后,少有的以伤寒方药亲身实践为主题的专著;两书交相辉映,凝集了先生治伤寒之学的全部心血,在国内外中医学术界受到重视。

       21、万桂华(1937~),现任江西省南丰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函授辅导教师;万老行医50余年,具有高深的医学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内、妇、儿、针灸科疾病的治疗,对治疗疑难重症有独到之处。曾先后发表医学论文七十多篇,其中《功能性子宫出血治验》一文被《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一书收入。在全国各级报刊及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六十多篇。著有《伤寒论因证法方表解》一书,出版后荣获县科学大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22、伍炳彩(1940~),江西省吉安县人。伍炳彩先生自幼立志学医、以医术扶危救厄为己任。60年代末,他下放到吉安农村工作时,还不会治疗钩虫病(中医病名为“黄胖”)。看着病人受疾病的折磨,他遍查中医书刊杂志和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终于在宋代的医书中找到了治疗钩虫病的关键药——“绿矾”,疗效达百分之百。伍炳彩先生常强调学习和运用中医的三个原则:一是辨证论证原则。二是坚信中医理论的原则。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他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多年,对仲景学说的研究有较高的造诣,尤其是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治疗内科疑难杂病,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屡起沉疴,深受广大患者信赖。伍老认为,疑难杂病的病机常为寒热虚实错杂,治疗若同时顾及,药物之间又相互牵制,寒温相掣,升降失司,效难如意。他根据《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理论,提出杂病当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采取分步治疗(如先表后里,先清后补,先补脾胃等)的方法;此外,他对仲景脉学亦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联系临床实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已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编《金匮要略习题集》,参编《名医门诊丛书———神经衰弱》、《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等,主持省级课题4项。

       23、姚梅龄(1944~),男,江西南昌人,硕士生导师,江西中医学院特聘教授,江西省名誉名中医,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主任。姚老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5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用纯中药治愈了不少现代医学公认的“不治之症”和疑难疾病,对急性发热性及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尤佳,多次到全国各地讲学。2005年邓铁涛教授亲自点名要求带高徒,受邓老委托已带高徒5年,共计12名,他们都成为了单位的骨干,名誉一方。多次被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江西省中医院举办的“中医经典与临床学习班”聘为授课教师;在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举办的“国际脉学学习班”讲授“临床脉诊”;在广东省中医院“临床提高班”讲授“太阴风湿表证”等,均深受学员的欢迎与好评。主要研究领域有:1.“证”的实质与五大辩证纲领统一;2.疾病分类学;3.中医鉴别诊断学;4.表证证治;5.三焦腑病证治;6.中医学术发展史;7.中药煎煮规范;8.中医诊疗程序规范;9.脉学;且悉心钻研、整理其父姚荷生教授的遗稿达15年之久,姚老一直秉承父训慎于著述,已出版《临证脉学十六讲》,发表学术论文17篇。

       24、刘英锋(1960~),男,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医研究所所长,附属医院副院长,曾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主持了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中医重点资助课题6项,并先后发表了《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论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师承方法的规范化》、《从六经病机览视水饮辨治规律》、《再论辨证论治与规范操作》、《试从三焦理论认识柴胡类证的证治规律》、《寒温沟通论膜原(上)--历史的回顾》、《寒温沟通论膜原(下)--辩证的统一》等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小柴胡汤类方证治分类研究》、《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伤寒论思维与辨析》。他非常重视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他指出名医成才重要的六要素:一.熟读经典,经典是中医理论之精华与奥妙所在;二.常于临证,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与活力之根基;三.多拜名师,因为名师可以在指导你直接深入,很快的让你明白其中的真谛;四.要信中医,必须要对中医有信念,要有求真的思想,才能克服重重障碍,学好中医;五.多总结,要成为有广博见识的学者,必须经常总结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还要注意吸取别人的经验,甚至还可以借鉴西医,西为中用;六.要有悟性,对传统文化的领悟,领悟的快、领悟的深,才能进步得快,才能够进一步有所突破。只有具备了这六要素,才能做到传承好中医学术,才能为中医的发扬、发展、创新备下充足的人才队伍。

       25、钟漱秋,廿世纪五十年代誉满赣州的一位名老中医,曾担任原赣州地区公费医疗门诊部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达半个世纪。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博览医书,更是一名研究解读《伤寒论》之佼佼者,虽然他生前常撰写文稿,但公开发表甚少,多藏之于书斋。现仅能见到的有他儿子钟宏达整理出版的《中医诊治要旨》、《伤寒论哲理应用》和《解读医学三字经》。当年他曾在市里举办的学习中医经验交流会活动中,担任《伤寒论》专题辅讲,广泛传授个人学习体验心得,为弘扬中医经典不遗余力,讲求奉献。而《伤寒论哲理应用》所述诸多心得体会就是将当时他为讲学而写的手稿笔记整编而成。《伤寒论哲理应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前言,概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学术价值以及内容概要;而主要阐明的内容是有关伤寒哲理的基本观点,从而为学《伤寒论》全文创造先决条件。第二部分:六经病证辨析,其叙述体裁方法,系按论中条文逐条分析,明确其真谛及应用;如对论中那些有法无方的条文就提出适宜组方加以补充之(补充宜用方剂包括变通运用配方近百余方)。第三部分:附录,首先介绍研究热病、诱发症验方集(共30余配方,属传家秘方)。这些配方的研制是伤寒哲理应用的又一具体体现,也可供研究参考应用。其它附录内容均系为了有助于加深理解伤寒哲理而设,内容简明,实用性强。

       26、朱炳林,主任中医师,江西鄱阳县人,从事中医40余年,系江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花甲年后,仍坚持临床,孜孜以求,笔耕不辍,又发表医话医论四十多篇。朱炳林先生为陈瑞春教授的《伤寒实践论》出版在幕后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著述有《困学斋中医随笔》以及《困学斋中医续笔》。先生擅长临床,治病多验。如先生临诊治疗痹证,注重辨证论治,强调肝肾为本,以扶正为先,又善用专病专方,且根据不同病情,通权达变,灵活化裁,故每获良效;精于医话医论,时有新作;传道授业,极具魅力。他能治、能写、能讲,在中医学界,颇有影响。

       (原文发表于2012年《第十一期全国经方运用(仲景脉学)高级研修班讲义》,现略有改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