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物”为何物?
2019年08月29日 814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我是诊治乳腺甲状腺疾病的外科医生,癌症病人和手术病人是我面对最多的人群。每天查房或坐诊时,不断的要向病友和家属解答哪些是“发物”,哪些不是“发物”,“他们告诉我,面粉是发物,鱼肉、羊肉是“发物”,还有……是“发物”!医生,这些是“发物”吗?这些东西我都不能吃,我能吃些什么呢?”刚刚解释完这一个,下一个马上附和,并提出更多的食品名字,说谁谁谁说的,这些不能吃,那些都是“发物”等等。早上查房最多的一次,我回答这个问题超过了20次。沉重的解说负担和单一的重复并非我不情愿,而是因此要耽搁我去做手术的宝贵时间。不回答这些问题,既是对病友的不尊敬,也是缺乏责任心的一种具体体现。但,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民间会有流传“发物”一说?难道真的存在“发物”?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病防治中心罗懿忠
作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工作者,我在近几年花了较多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翻阅祖国医学经典古籍,也请教一些中医学院的中医教授们。结果验证了我的想法:医学本无“发物”一词,只因民间口口相传,将错误观点误传太久,被认为是正确的而已。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就是说错误的观点反复不停的说,也能颠倒是非,影响深远,甚至致人于死地的严重后果。譬如,1600年布鲁诺因宣传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日心学说”而动摇了当时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地球中心学说”并被烧死,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个常识性问题,400多年前却有人因此而丧命。虽然“发物”的观点远不会造成世界范围的影响,却深远的影响着我们的民间大众的认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有关“发物”的一些认识分析如下。
第一,经典书籍上没有“发物”的概念,而是民间误传。绝大部分听到“发物”一词来源于病友及家属口中。查阅《黄帝内经》、《辞海》、《中华字典》等经典书籍和工具书,并未找到“发物”的解释。也就是说,祖国经典文书中是没有“发物”一说。《黄帝内经》和《辞海》中有发散之物和发表之物等描述,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发物”,特别是《辞海》所罗列的字、词应是最为广泛的,无论查哪一个字、哪一个词都没有发现。这就是说祖国经典中并无此记录。这验证了“发物”是民间误传的词语。也希望并建议,下次重编《辞海》时,编委会的专家要考虑民间存在的语言进行编撰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第二,百度上的“发物”概念,相对符合现代科学理念的观点,与民间所传的“发物”概念不同,但应澄清医学上没有“发物”的概念。通过强大的网络,我在百度上找到的“发物”这一词条,并得到了解释如下:发物是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在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只是对某些特殊体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某些疾病才会诱使发病。我认为,百度对“发物”的解释还是比较中肯的,但有必要澄清楚的是,医学上没有民间传言的所谓“发物”。百度按照食物的性能分为六大类:一为发热之物,如薤、姜、花椒、胡椒、羊肉、狗肉等;二为发风之物,如虾、蟹、鹅、鸡蛋、椿芽等;三是发湿热之物,如饴糖、糯米、猪肉等;四是发冷积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种生冷之品;五是发动血之物,如海椒、胡椒等;六是发滞气之物,如羊肉、莲子、芡实等;七是民间长期实用结论性发物,如魔芋,芋头,泡菜,香菜,韭菜等。而这些分法则在《黄帝内经》上是有描述的,但不是民间流传的普遍意义的所谓“发物”。建议大家百度搜索“发物”,查看“发物_百度百科”进行了解。
第三,医学上有针对某一疾病或某一手术后的“饮食禁忌”,而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物”一说。医学上,有针对性很强的饮食禁忌,也就是说,在得了某些疾病或做了某些手术后,会有相应的饮食禁忌。譬如,乳腺癌患者,绝大部分应避免使用性激素产品,包括食品、药品和保健品,如胎盘、避孕药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安全的豆类产品都是乳腺疾病患者的福音,而非禁忌。又如,得了痛风的人或者单纯高尿酸血症者,则所有豆类产品是禁忌,当然还有肥肉等也是禁忌。再如,某些人对海产品或豆制品等食品过敏,则无论这个人是否得了某些疾病或者做了什么样的手术,都不应吃这些过敏的食品。但这些食品对其他人却并非禁忌。所以,医学上的食品禁忌不是简单用“发物”一词就能解释的。而这与民间所广泛使用的“某某食品是发物,所有人都不能食用的原则”是不符合的。举个最为普遍和贻笑大方的民间“发物”说,南方人常说,对于患病或手术的人说,面粉是“发物”,他们不能吃。试想一下,那在缺乏水稻的北方地区的人们如果生病了,他们岂不饿死么?!难道北方人会把南方的水稻视为“发物”吗?由此可见,某些“发物”的概念是多么的可笑。
第四,经典书籍倡导“饮食平衡,辩证用膳”,并无所谓“发物”一说。“食养尽之,无使过之”是《皇帝内经》食养的总原则。《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但却难以找到“发物”一词及其解释。《皇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与药物学的医学巨著。《皇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养生学”等学说,反映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米麦相扶,干稀两便”,这是我国流传千古的饮食格言。《黄帝内经》上描述的“南米北面”,南方视作小麦为杂粮,北方反之。却非小麦是“发物”,要不然,北方人如何生存?实际上,米类总体偏寒凉,小麦总体偏温热。故南方多食辣椒与热菜,北方多清淡与凉菜/咸菜,根源就是讲究平衡。以前,南方人常常要搭配面食,北方人也要吃些米类。现在还是如此讲究。《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是辩证用膳的最好解释。《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泄”。即补虚,泄实。《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譬如寒性食物鱼虾蟹水族烹调时,佐以姜葱酒醋类温性调料。这是调理阴阳营养观的解释。
第五,药物、食物、水果、茶的使用有一定的学问,把握搭配,注意四气五味是关键。把握搭配:譬如维生素C或富含维生素C的辣椒、番茄、柑橘等尽量不吃虾蟹等甲壳类食物,又如柿子、石榴、山楂、酸梅、杏等避免与海鲜同时——钙与鞣酸合成不易消化食物,造成腹痛、呕吐等。注意四气五味:也就是根据自身体质决定哪些食物是否适宜。譬如西瓜是盛夏佳品,有解暑除烦、止渴醒酒之功,能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病,如西瓜霜。但其性甘寒,产后、病后及腹泻之人不吃。健康人吃太多,可能积寒、助湿而发病。大家都说大蒜、紫薯是抗癌食品,医学上也似乎找得到一些证据,但有些人吃了就会口臭、胀气难受,这就说明并非人人适宜吃大蒜、紫薯。又譬如,近年来民间广为流行的吃田七粉/三七粉现象,至少对于有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人就应慎之又慎,否则极容易出现胃出血等重大问题。
第六,民间“发物论”,实为过敏词;四季有调和,自古病忌口;若要偏概全,吃亏在眼前;劝君尊科学,健康永伴随。食物搭配是个大学问,却也没有必要把它看的太复杂而烦恼。不挑食,不强求,五谷杂粮、荤素搭配是饮食的基本原则。不挑食容易理解,不强求就是不要以追求吃遍天下山珍野味、尝遍奇花异草为目的。随遇而安,有啥吃啥,吃自己能吃的,食自己可食的。有人说,狗肉、羊肉、乌龟是“发物”,不能吃。我说,狗本来是人类的朋友,你吃它干什么?有些人吃了狗肉、乌龟等脑袋或身体其他部位长“包包”,这和有些人吃了虾、鱼、贝类海产品引起肚子痛、拉肚子或皮肤起疹子是一个道理,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过敏反应。对于已经出现这样现象的人群而言,这些食材就是他们需要禁忌的,其他人未必不能吃,这样的状态就不要强行给它安排一个叫做“发物”的名词来代代相传了。
以上是我对民间流传“发物”一词的肤浅认识。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所看的经典书籍极其有限,我的观点并非完全正确,如果有人找到经典发现了“发物”的解释,敬请不吝赐教。欢迎并感谢您的交流。
2016.2.10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