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

2019年05月19日 843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痔疮(Hemorrhoids),或者称痔,是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肛门疾病,常言道“十男九痔”、“十女十痔”,可见痔疮发患者群之广。痔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英国人Thomson在1975年提出了痔的近代概念[1]:痔是直肠下端的肛垫出现了病理性肥大。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痔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目前认为内痔(Internalhemorrhoid)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Externalhemorrhoid)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Mixedhemorrhoid)是内痔和外痔混合体。
痔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
静脉曲张学说::静脉丛是形成肛垫的主要结构,痔的形成与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血栓形成有必然的联系。从解剖学上来看,门静脉系统及其分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直肠上下静脉丛管壁薄、位置浅;末端直肠黏膜下组织松弛,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血液淤滞和静脉扩张。此外,由于直肠肛管位于腹腔最下部,多种因素,如长期的坐立、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盆腔巨大肿瘤等,均可引起直肠静脉回流受阻。目前颇有争议。
肛垫下移学说: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肛管肌壁上;排便时受到向下的压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助自身的收缩作用,缩回到肛管内。弹性回缩能力减弱后,肛垫则充血、下移形成痔。西医主流支持肛垫下移学说。
痔疮症状
临床表现
1.内痔好发部位为截石位3、7、11点。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内痔的常见临床症状是间歇性便后出鲜血。部分患者可伴发排便困难。当内痔合并发生血栓、嵌顿、感染时则出现疼痛。
内痔分度标准:[2][3]
Ⅰ度,排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自行停止,痔不脱出肛门;
Ⅱ度,常有便血,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负重时痔脱出,需手辅助还纳;
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后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再次脱出。均可伴有齿状线区粘膜糜烂,小血管裸露,肛裂等。
2.外痔发生于肛门外部,入厕时有痛感,有时伴瘙痒。常见的外痔主要为结缔组织外痔(皮垂、皮赘)和炎性外痔。
3.混合痔是临床上最主要的发病形式,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主要表现为便血、肛门疼痛及坠胀、肛门瘙痒等。
诊断依据
1.便血,伴有或不伴有痔脱出的临床症状
2.肛门视诊和指诊依据
3.肠镜或肛门镜观察到典型镜下表现
内痔初起时,症状不明显,仅在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但随着痔核逐渐增大,症状亦会逐渐加重。
鉴别诊断
肛门溃疡,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肛门良恶性肿瘤
直肠脱垂
肛裂
治疗原则
痔的临床治疗有三个原则:(1)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2)有症状的痔正在减轻或消除症状,而非根治;(3)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当前痔疮疗法可以分为保守治疗、门诊手术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4][5][6]多数被发现患有低程度内痔疾病的患者,会对内科保守治疗产生应答。保守治疗方案包括饮食干预(如增加纤维摄入量、多喝水)、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排便习惯养成)和药物治疗(中药内服与外用、药液坐浴)等[6]。
如果保守治疗失败,可以选择传统的门诊手术,如传统硬化剂注射、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胶圈套扎、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激光光凝、双极电凝、冷冻疗法、红外线凝固疗法等[4][5][7]。最近出现无痛苦微创治疗技术是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颇受医生和患者喜欢。[8]
硬化剂注射疗法适合Ⅰ、Ⅱ度出血性内痔患者。常用的硬化剂包括聚桂醇注射液、中成药注射剂等。注射硬化剂后,痔和痔块周围会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黏膜下组织发生纤维化之后会使痔块发生萎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传统的硬化剂注射疗在门诊即可完成,其特点是简单、方便,但是由于异位注射导致的医源性损伤是其最大的局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