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紊乱——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2023年02月21日
18人阅读
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是针对身体的五脏六腑的总称,五脏具体指心、肝、脾、肺、肾的总称,而六腑具体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分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作用和功效、功能,比如身体的肝脏它具有调节人体的气机通畅,调节人体的情志,促进脾胃的消化。而心脏主宰在人体的血脉运行,主神明。而脾主要调整身体的脾胃精气的输布和吸收营养,散布精气。而肺主气,司呼吸,对于身体的呼吸节律调整。而肾主要通过藏精气,调整身体的血液和水液运行的情况,所以也称水液主一身的精气。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图片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图片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脏腑的表里配合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其依据主要有三:(1)经脉络属。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台之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则构成表里经。(2)生理配合。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才能完成,五脏的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如胃的纳谷腐熟需脾气运化的推动,脾气的运化水谷,又需要胃气的腐熟功能的支持等。(3)病理相关。如肺热壅盛,失于肃降,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反之亦然。因此,在治疗上,相应地就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