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疾病诊疗需求爆发式增长,创新医疗服务如何供给?
2022年07月13日 4875人阅读
每日人物刊载的《深圳老板,正涌入精神科》让人们意识到,中年人因为各种原因面临着“焦虑、抑郁、睡不着”。事实上,在普遍的中年焦虑、抑郁之外,还有着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同样存在着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消沉……在重视中年人的精神健康同时,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诉求也不应被忽视。
随着健康意识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类疾病日益重视。而精神类疾病诊疗服务市场作为一个热门赛道,也日益受到产业各方的关注。
从疾病患病率来看,柳叶刀杂志在2019年发表的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结果显示,中国精神障碍患病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3 年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6.6%,远高于1982年(1.3%)。患病率的提升意味着疾病群体及疾病诊疗诉求的进一步增长。
精神科疾病诊疗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的同时,在精神类疾病群体中占据相当比重的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数量也在进一步增长。如何针对特殊的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提供创新性的医疗服务,成为了摆在行业从业者面前的问题。
超千万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服务痛点重重
在精神疾病患者群体中,占据相当比重的是老年性精神障碍群体(包括老年痴呆、阿兹海默症等引起的老年性精神障碍,它们往往与老年期有关;其他老年期发生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与是否是老年期无关)。文中,我们试以阿兹海默症引起的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面临的现状、痛点进行说明。
首先,是存在庞大的医疗照护服务需求。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深使得更多与年龄显著相关的疾病如阿兹海默症伴随精神障碍患者的出现。2020年5月,中国老龄协会在京发布的《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老年痴呆患者约有1507万,认知症(最常见的即为阿兹海默型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
其次,当前医疗服务无法满足患者诉求。《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提出“到 2022 年,精神科医师数量增加至 4.5 万名,提升至 3.3 名/十万人口;到 2025 年,精神科医师数量增加至 5.6 万名,提升至 4.0 名/十万人口”,从中可以看到,当前医疗服务供给侧仍有不足。
事实上,将其聚焦到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照护的主要场景中,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感受到痛点的存在:
在居家场景中,家庭成员需要负担患者照护,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成本,同时加剧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此外,即便有保姆减轻家庭成员负担,也往往因其欠缺专业医疗护理知识,难以负担患者的康复服务。
在养老院场景中,对于阿兹海默症伴发的精神障碍,一般的养老院通常缺少相关医疗服务支持。当前阿兹海默患者多由养老院提供照护服务,虽然这一措施可以减轻部分家庭成员的护理负担,但是养老院本身的设施水平将决定是否能够为患者提供其他对应服务。
在医院场景中,医疗服务供给不足。一是相关公立精神病专科医院本身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二是其他私营精神专科医院也往往较少针对阿兹海默症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提供医疗服务。根据《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年精神病医院的数量为1801家。城市内设有787家,农村设有1014家。在单个城市中屈指可数的精神病医院的床位,本身难以满足如阿兹海默症伴发的精神障碍等患者的诉求,床位往往人满为患。
数据源自《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动脉网制图
如何解决阿兹海默症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及以其为代表的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面临的尴尬处境?海外是否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从“关起来”到“尊重患者权利”,海外“社区康复”兴起
从发展历程来看,海外(以欧美等为代表)最初也经历了限制精神障碍患者人身活动自由以免伤害公众的阶段,尔后在相关学科发展的情形下,才逐步将管理理念从“关起来”转变到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再到今天的更为注重患者权利平等沟通协商治疗方案。
在根本理念转变过程中,美国等国家事实上也经历了困难阶段——在精神病院数量增长、药物治疗效果改善的同时,精神科床位紧张、患者付费费用高、治疗后患者回归社会困难等问题也显现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从20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非住院化”运动开始兴起,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应运而生。而随着法律政策对这一运动的支持和强化,最终,各个国家展现出了对精神疾病诊疗服务模式的不同探索:
诸如,法国形成了精神疾病患者社区治疗的“分区模式”,美国探索出主动式社区治疗(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CT)。澳大利亚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澳大利亚综合医院精神科仅提供急性住院服务,该国近98%的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
急性发作期进行住院治疗与康复期长期的医务社工与医务结合的模式无疑是海外精神专科发展核心重点。但是当前国内发展现状,却是更加重视院内治疗,忽视患者院外、居家疾病管理。
国内如何借鉴海外,进行模式创新?
国内如何应对和解决患者在精神疾病诊疗中存在的痛点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温州康宁医院、开欣医疗的业务布局中得到部分答案。
1、温州康宁医院
作为上市企业,也作为国内当前唯一一家非公立三甲精神专科疾病医院,温州康宁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国内最大的精神专科疾病连锁集团。当前,其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建设开设了老年精神科和成瘾行为门诊在内的6大诊疗中心,并通过不断自建和收购医院进一步开拓自身服务网络。2016 年4月其建成开诊的温州怡宁老年医院,便作为康宁医院集团旗下的首家老年病医院开展特色诊疗服务。4年后,其开设的怡宁心理互联网医院也于2020年7月29日正式开诊。
从温州康宁医院的布局来看,他们无疑意识到了老年精神科的重要性,并且也在通过不断开设老年医院去加强该领域的拓展布局,进一步增加床位。此外,根据天风证券,康宁集团旗下医院开设的怡宁心理互联网医院主要面向人群提供心理健康宣教,为轻度心理健康困扰人群提供在线心理健康服务,为已入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慢病管理支持。整体思路上是“从关变管”的逻辑,并且也在尝试拓展线上医疗服务,补充医疗服务过程中缺失的环节。
2、开欣医疗
2015年成立的上海开欣医疗,是一家心理、精神疾病全病程管理的医疗服务机构,尤其致力于为阿尔茨海默症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及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专业诊疗服务。目前,其拥有三级精神专科医院及遍布上海、杭州、郑州、长沙、南京、沈阳等地的连锁精神科诊所。
开欣医疗创新性理念的提出,正是意识到了国内市场痛点,并结合借鉴海外市场发展经验的结果。其创新地提出了“筛查—问诊—住院—居家”的“精神疾病全病程医护管理”理念。这一理念需要对患者能够实现无盲区、零距离的全覆盖。也是基于此,开欣医疗打造了HSH医养康复模式,并利用进步的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
■ HSH医养康复模式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患者成本
针对当前医院往往无法知晓患者“从何处来,到哪里去”的痛点问题,开欣医疗倾力打造了将医院、社区、家庭相连接的HSH(Hospital+Socitey+Home)医养康复模式,通过与社区开展合作,开设互联网诊室以及打造医务社工团队,完善患者筛查、问诊、入院及院后管理等环节,满足患者全病程服务需求。这套体系解决了当前患者与医院存在的诸多痛点问题。
首先,通过体系构建,真正实现了患者来自社区并最终回归社区。与社区合作,通过与医务社工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对患者的档案管理、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状况、居家完成病中护理和慢性期治疗。精神疾病治疗往往意味着校正患者与环境(社会)的关系,通过社区互联网诊室等现代化手段,开欣医疗可实现“深入社区,深入家庭,深入内心”的服务宗旨,最终帮助患者逐步回归社会。
其次,解决了患者急性发作期的短期治疗依赖慢性康复期的长期治疗、训练、照护的痛点问题。开欣医疗构建的HSH康复医养模式,能够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早治愈缩短患者发病和住院治疗时间;通过对患者的长期关注和长期治疗,也可以更好地发现患者与环境的精神冲突点,发现潜在疾患的诱因和症结,更好地帮助医生确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在保护患者隐私尊严和防止病区精神感染的同时,通过居家医护服务解决康复的环境障碍,实现患者治疗的最终目标——回归社会、家庭。
再次,通过HSH康复医养模式构建,开欣医疗在降低患者支出成本的同时,可以为更广大的患者群体提供服务。对患者来说,更少的住院日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支出。通过社区、家庭的疾病管理和价格低廉的长期服务,能够进一步帮助患者实现治疗的可持续性。未来,护理险等医保、商保的接入更有望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对医院来说,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社区医务社工照护服务,开欣医疗能够服务更多患者人群,并通过持续性的低成本的互联网线上线下居家服务,实现持续性收益。
■ 线上、线下融合管理,拓展疾病管理服务链条
线上线下融合是当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大势所趋,开欣医疗也通过搭建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更为可及的医疗服务。线上医疗服务的拓展可以进一步覆盖更为广大的受众群体,同时为其管理的患者提供连续的医疗健康服务。而通过线下实体医院、线上虚拟医院的覆盖,以及医疗物联网的服务延伸,开欣医疗形成了闭环的商业逻辑。
对线上数字化技术的探索,比如开设社交网络的互联网诊室、上架开欣医疗APP,依托互联网医院实现线下医院的预约以及线上的复诊、购药、送药上门,可穿戴设备的心理健康检测,开发心理康复手游等一系列服务,开欣医疗将实现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便捷、可及的居家医疗服务。在线下,目前其也在借鉴美国模式,形成“小而美”的多点式连锁诊所拓展布局。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开欣医疗线下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坚持长期主义,医疗领域要“快”也要“慢”
从整体精神疾病诊疗市场来看,随着民众社会健康意识水平的提升,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正在改善。而由于部分社会性新闻事件的发生,国家层面也在日益重视精神疾病。
市场整体发展向好的情形下,当前精神科医生数量正在持续增长中。在有着一定医生数量缺口、现有服务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的情形下,如何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成为了一个问题。开欣医疗指出,或许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①在疾病科普方面,改变患者保守观念。在精神疾病更早期介入,进而改善患者生存状态,节省医疗开支。
②在数字化技术方面,通过采用数字化手段深化医疗服务,同时提升医生工作效率,更高效地管理患者及其治疗,减少患者的急性发作频率,降低患者负担。
③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更好地通过多层级诊疗体系以及社区康复管理等模式,创新满足患者的多样化诉求,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前瞻性地为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做好准备。
正如开欣医疗联合创始人曹利提到的那样,商业模式的创新目标,需要满足企业更为快速的开拓需求。因此,更好的模式创新,既要为企业带来管理成效的提升,也要更快捷、广泛地送达更深入、更优质的服务,从而引领行业发展,造福医患双方。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正如爱尔眼科‘十年磨一剑’,想要真正做好医疗服务,势必需要坚持长期主义。而开欣医疗正致力于此。”
*参考资料
1、谌业维,重庆市九龙坡区精神卫生服务供给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重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
2、《2021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3、全国最大精神专科集团,业绩增长稳健可期,天风证券,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