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及预防治疗
2018年08月20日 809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
发病机制包括:
1、血管活性物质5-HT学说;
2、内源性疼痛控制系统障碍;
3、自主功能障碍;
4、偏头痛的家族聚集性及基因学说;
5、离子通道障碍;
6、血管痉挛学说。
本病临床上极为常见,以女性为多,常常由于头部与颈部肌肉持久的收缩,继而头颈部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以至头部支配神经及末梢缺血缺氧,释放致痛物质引发疼痛。
临床表现:
一、不伴先兆的偏头痛(普遍型偏头痛)最为常见。
发作性中度到重度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或畏光。体力活动使头痛加剧。发作开始时仅为轻到中度的钝痛或不适感,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达到严重的搏动性痛或跳痛。约2/3为一侧性头痛,也可为双侧头痛,有时疼痛放射至上颈部及肩部。头痛持续4—72小时,睡眠后常见缓解。发作间有明确的正常间隙期。若90%的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称月经期偏头痛。至少出现上述发作5次,除外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疾病后方可作出诊断。
二、伴有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可分为先兆和头痛两期:
1、先兆期:视觉症状最常见,如畏光,眼前闪光、火花,或复杂视幻觉,继而出现视野缺损、暗点、偏盲或短暂失明。少数病人可出现偏身麻木、轻度偏瘫或言语障碍。先兆大多持续5—0分钟。
2、头痛期:常在先兆开始消退时出现。疼痛多始于一侧眶上,太阳穴,眶后部或额颞区,逐渐加重可扩展至半侧头部,甚至整个头部及颈部。头痛为搏动性,呈跳痛或钻凿样,程度逐渐加重发展成持续性剧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一次发作可持续1—3日,通常睡觉后头痛明显缓解,但发作过后连续数日倦怠无力。发作间歇期一切正常。
非手术治疗:
疼痛较轻的头痛患者,可采取休息、头部针灸、口服镇痛剂和安定剂,多数患者病情可好转。急性发作加重期,治疗可注意安静避光、休息,服用镇痛药、收缩血管药物如麦角胺等治疗。局部按摩、针刺、口服非甾类抗炎药等均能有一定疗效。
不过,实践证明,患者除通过心理调节、饮食调养和药物治疗外,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在偏头疼的间歇期进行注射疗法,即患者相应的病灶区内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可起到镇痛、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等治疗性作用。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注射治疗都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有效率可达90%以上。
常用的注射治疗方法:
1、压痛点注射治疗,直接将消炎止痛药物注入病灶区域。
2、颈椎旁病灶注射,在第2颈椎横突穿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对大多数头痛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药液在横突间沟扩散可流到C1—3脊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内,发挥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由于药液被直接注入病灶区域,所以治疗效果较好。
3、颈椎关节突关节注射
4、星状神经节注射,通过调节全身内分泌功能治疗疼痛。
微创介入手术治疗:
脊髓电刺激疗法:对于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慢性顽固性偏头痛,选择外周神经SCS能有效的解除病痛。SCS是一种微创疼痛治疗技术,通过植入电极发放电刺激,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不破坏人体的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且可随患者病情的变化在体外不断调节镇痛模式,从而使疼痛获得长期有效的控制。外周神经SCS疗法,术后患者可减少口服镇痛药物的使用甚至完全停药,避免了长期大量用药对身体的损害,并且几乎没有副作用,故在医学界被称为“绿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