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耳炎
2019年03月14日 721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凌晨2点半左右,张医生正在睡梦中,突然值班室外传来护士小姐的声音:“张医生,有病人。”医生起来一看,一个年轻的妇女抱着一个哭闹的约3岁左右的小女孩,后面跟着两位老人家。
张医生忙问:“什么事啊?”
“医生,我小孩一晚上都在哭,说是耳朵痛,麻烦你帮看一下吧。”妇女显得很紧张。
“什么时候开始痛的?”张医生又问。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儿童耳鼻喉科刘大波
“前天晚上,可是当时她只是提了一下,然后就睡着了,我们以为她说谎,所以就没管她。”
“请坐好”张医生边提醒抱小孩的妇女边问道:“近几天有没有发热、感冒啊?”
“1个礼拜前曾有发烧,在其他医院看了两三天,已经好了。”妇女身后一位老人家答道。
经过检查,张医生确定患儿是得了右耳急性中耳炎,开了些滴耳的及口服的消炎药,嘱其两日后回院复诊。
一个礼拜后,医生接到门诊的电话,说有个病人在门诊大吵大闹,说是要找医生算帐,请张医生马上到门诊去一下。
经张医生了解,病人就是那天晚上来看过的小孩。只是患儿家长仅仅给小孩吃过一次药滴过两三次耳朵就自己停药了,没有及时回医院复诊。导致患儿症状加重,双耳流脓,家长又不得不再次带小孩回医院就诊,从而引起医患之间的一些误会。
后来患儿坚持来院治疗,每天坚持滴耳、吃药,两个星期后痊愈。
其实急性中耳炎并不难治,关键是要早期、系统治疗。否则就会病情加重,轻则鼓膜穿孔,重者可引起颅内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死亡,或者转为慢性,耳朵长期流脓,久治不愈,影响患儿的听力。上面提到的患儿治疗虽有波折但尚算及时,所以未曾引发太多的并发症。但为什么那个小孩的病情会有反复,并且症状加重呢?为什么?其实其症结在于人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认识不足,或者说对疾病的认识存在误区。在日常生活中,相当部分的人认为就诊疾病的首发症状好了病就好了。例如上面的那个小孩其家长认为用了一下药,小孩就没叫耳朵痛了,就以为是病好了。还有一些人认为抗菌素药物是很“虚”的,人吃多了就会变“虚弱”,以或者认为自己的病不需要吃这类药物,怕吃多了万一以后有病再吃抗菌素就会无效,凡此种种对抗菌素药物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往往吃一两天之后见症状减轻了就停药了,造成不能规律、全程用药。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疾病治疗的不彻底,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所谓抗菌素药物会导致人“虚”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但抗菌素药物使用必须是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要遵医嘱,不能私自增加或减少药量或停药。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合理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可以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如体质好就不容易感冒受凉,也就不容易引起中耳炎的发生。而在疾病的早期及早就医、系统治疗,可以很好的控制疾病的发展,使之不致于加重,并很快康复。疾病的转归有几种,一是全愈,二是恶化,三是进入持久战,也就是转为慢性。向哪一方向转归,关键是看治疗的情况。但是有时在转归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全愈的假象,例如上面提到的耳朵不痛了,很容易误导人们以为疾病好了。殊不知疾病在不知不觉中加重了,为什么?因为小孩的痛阈(即引起疼痛的刺激)一般较成人高,再加上儿童年龄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差,白天小孩在玩因为注意力分散,即使有痛他(她)也不会叫出来,晚上由于小孩白天玩累了轻微的疼痛(在成人来说也许是很痛的感觉)就很难把他(她)痛醒。当小孩的耳膜穿孔后疼痛更是会减轻,为什么?因为中耳炎引起的疼痛主要是因为中耳积液积脓,中耳鼓室压力增加就会引起疼痛,当耳膜穿孔后中耳鼓室压力减轻疼痛就自然减轻。为了你小孩的健康请你相信医生,不要轻易被一些表面假象所蒙蔽,遵从医生的指导意见,遵医嘱,不轻易中止或放弃治疗,不必惧怕用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慢性病总有一种恐惧心理,因为它不但使人们要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而且对人们的经济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常会出现因病致贫的例子。一旦患有某种慢性病人就要经受精神、肉体、经济三重打击。说到这,也许有人会问慢性中耳炎也会那么恐怖吗?下面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吧。
一天下午,张医生像往常一样上班。看到第二十一号病人时,进来一个憨厚老实模样的中年人,一把苍桑的脸上有两个黯然无色的眼神,又略带几分忧伤与希望,身边跟着一个年龄约7~8岁的小男孩。
“医生,我小孩两个耳朵流脓已经有三年多了,治了很久,什么方法都试过了,花了我几千块钱,但一直都不见好。我后来听人说,你们这里治这个病比较好,我就来了。”
“小孩几岁了?耳朵一直都流脓,没有停过吗?”
“7岁,他是隔一段时间就会流脓,有时吃点药或者往耳朵进而吹点药粉过几天就会好的,可这次都连续流了差不多两个月了,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而且他的耳朵好象也没有以前那么灵光。”
“去医院看过吗?”
“没有。”
“去哪看过?”
“村里的卫生站,邻村的人……”
……
检查发现黄色的脓液挂在患儿双耳,脏兮兮的,有少许臭味。清洗两只耳朵足足花了10多分钟。检查见两只耳朵的鼓膜都有一个大穿孔,查CT示“单纯性中耳炎”,检查听力示“中度传导性聋”。经过1个多月的随诊正规治疗,患儿症状好转,听力提高。
慢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是外耳道反复长期流脓,伴或不伴有臭味,听力下降等。严重者也可导致颅内并发症。它分三个类型:一、单纯型,二、骨疡型中耳炎,三、胆脂瘤型中耳炎。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单纯型流脓多为粘液脓性多不伴臭味;骨疡型耳流脓较单纯型明显,间混有血丝,多伴有臭味;胆脂瘤型臭味更为明显。CT检查多可区分这三种慢性中耳炎。前面提到的患儿是第一种类型,也是最常见的,除非发性严重的并发症,它是三种慢性中耳炎中最轻的一种,通过保守治疗多可治愈。其他两种多需手术治疗,且并发症多。
也许有人会问,上面提到的那小男孩既然是最轻的一种那为什么治疗了三年多都不见好呢?他曾经试过很多种方法,但就是没有到医院正规治疗过。有时候在乡下的一些巫婆什么之类的人,随便搞点什么东西进耳朵,过两天没见脓流出来,很多人就以为是好了。其实很多时候是一些粉未状物质把外耳道给堵塞了,脓不能流出来,压根就没好。这样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全愈的假象,而且给往后的治疗带来很大麻烦,它可影响外耳道的清洗、引流、局部用药的效果。所以说有病还是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去治疗,不要怕麻烦,也不要图小便宜,否则一旦治疗不够彻底反而会使预后更差。
除了急慢性中耳炎,还有一种中耳炎是比较容易不让人察觉的。下面让我们来先看一个例子吧。
一天早上张医生的诊室来了一个妈妈(小丽)要求帮她儿子看鼻子,那小男孩(小强)大约七岁左右。
小丽:“医生,我儿子这一个多礼拜都流鼻涕、鼻塞,麻烦你给看一下吧。”
张医生:“留什么样的鼻涕,有没有其他不舒服?”
小丽想了一会:“他以前也经常是这个样子,常流脓鼻涕,最近半年偶尔听他说有耳朵痛。”
“还有没有其他不舒服?”
小丽说:“好象没有了,不过寒假前老师说我小孩上课不专心听课,学习成绩比以前差了,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关系?”
……
经检查,患儿双侧鼓膜明显内陷,似有粘连。声阻抗示“双鼓室B型图”,确诊为双渗出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
经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小强听力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别,鼻窦炎也治好了。
渗出性中耳炎,又叫分泌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名字繁多,不一一列举。它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耳内闷胀感,或有轻微疼痛,伴听力下降、自听增强、耳鸣等,有时听力下降是不容易为人察觉的,特别是年龄小的患儿,常常是老师、家长、亲朋戚友等无意中发现的,多表现为对大人的叫唤声反应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城镇患儿也可于体检时发现。这种中耳炎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因为它的症状通常不是很明显,而且儿童由于年龄、智力的关系,他(她)很诉说耳朵除了疼痛之外的不适感。即使是较大的儿童,他(她)可感到听力的下降,但由于这种症状很多时候是可以时轻时重的,很容易使家长对其不够重视,以为听力好转时病就好了,就容易造成延误治疗。
既然这些中耳炎会造成如此不良的后果,那么有什么办法去预防它呢?办法当然是有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冒,中耳鼓室通过咽鼓管与上呼吸道相通于鼻咽部,上呼吸的感染可通过此管向中耳扩散引起中耳炎。(二)要积极治疗邻近部位的感染,如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急、慢性扁桃体炎等。不要认为流鼻涕是正常的,不要以为嗓子痛不会有什么问题,还要注意患儿睡眠有没有打呼噜、张口呼吸,因为这些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表现,如果上面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发生中耳炎就不足为奇了。(三)游泳、洗澡时要注意防止耳朵进水,若不慎进水者要尽快清除;婴幼儿喂奶时要注意方法正确,以免溢奶流入咽鼓管或外耳道,造成中耳的感染。外耳道或鼓膜外伤者更需注意。(四)注意外耳道清洁,耵聍多者要到医院清除,外耳道异物要尽早取出。(五)定期体检,一般一年至少一次,以及早发现中耳的异常情况。(六)已出现中耳炎症状者需及早就医,以免诞误治疗造成不良后果。另外,还要提醒一下,一些先天性疾病如唇腭裂患儿更要多加注意上述情况。
能够积极预防当然最好的办法。但是疾病已经出现了,也不用太过担心。只要我们不进入治疗的误区,及时就医,积极治疗,但一定要到正规医疗单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要轻易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假象所蒙蔽,不要使用一些没有经过临床科学验证的治疗方法(例如一些来历不明的药粉),不要惧怕用药,不要因为药物有某些副作用或担心出现某些副作用就不敢用或不敢全程用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战胜疾病。
注:为使文章通俗易懂,其中加入了一些我们见到的常例,医生患儿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