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精神科那些有趣的综合症(转)下

2021年12月21日 888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9. 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分离性漫游( Dissociative Fugue )

分离性遗忘和分离性漫游都属于分离性障碍,对于分离性障碍,一般为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因素,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此外这类患者大多文化程度偏低,生活在封闭的同源文化环境中。

分离性遗忘表现明显突出的障碍是:一次以上的发作,发作时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问题;往往属于创伤性或应激性质,而且太过分以致不能用通常的健忘来解释。这种障碍并非发生于分离性身份障碍、分离性漫游、创伤后 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或躯体化精神障碍的病程之中。

也不是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某种神经系统或其他一般躯体情况(例如颅脑外伤所致遗忘性障碍)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这些症状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分离性漫游明显突出的障碍是:突然、出乎意料地离家或离开平常工作单位出外旅行,而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对于个人的身份搞不清楚,或假设了一种新的身份(部分或全部),这种障碍并非发生于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病程之中。

也不是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一般躯体情况(例如,颞叶癫痫)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这些症状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分离性漫游常被某种强烈的情绪/躯体应激因素或应激事件所诱发。严重心理及躯体创伤,使用精神药物,一般医学状况,以及包括双相障碍、抑郁、谵妄及痴呆在内的神经精神疾病均可出现这一状况。

对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可采取暗示治疗;此外,还需要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得基础上,去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达到共情,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去挖掘患者的原因和过程,但需要给予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10. 外国口音综合征( Foreign Accent Syndrome )

最早发现的一例外国口音综合征为二战时期 1941 年,一名挪威的妇女被炮弹击中了头部,然后开始以一种德国方言和别人说话,并遭到同胞的排斥。

外国语口音综合症典型的表现就是突然出现的奇怪的带着外国人口音的发音,且存在外国口音综合征的患者会有连贯不变的发音模式,如重音的部位,言语的抑扬顿挫,都会有固定的模式,但模仿的人则几乎一定会出现前后不连贯。

外国口音综合征很少见,除了卒中之外,还包括创伤性脑损伤、多发性硬化和精神疾病。而外国口音综合征常见的脑部病变部位也十分广泛,可见于大脑中动脉、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叶、额下回、内囊和基底神经节等部位,几乎所有的病例都发生在大脑左半球。

患有外国口音综合征的患者并不一定都是痛苦的,这不,有一例挺有趣的,美国奥尔良的 Karen Butler,她发现自己突然有了英国爱尔兰口音,所到之处,没有收到其他人的歧视或排斥,反而人们更加乐意与她攀谈,之后她的性格变得更加积极了,更加愿意参加社交,当然她现在不想纠正突然存在的外国口音。

11.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人质综合征,Stockholm Syndrome )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来源于 1973 年发生于斯德哥尔摩的一场银行抢劫案,两名罪犯 Jan Erik Olsson 与 Clark Olofsson 挟持了四名银行的职员,并与警察僵持了大约 6 天时间,在此期间,两名罪犯威胁人质的安全,但也有时露出仁慈的一面,最终以两名罪犯放松而结束。

但事情并未就此告一段落,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被囚禁的 4 名人质,居然都拒绝在法庭上控告这两名劫犯,还为他们筹集法律辩护所需的资金,并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而不是痛恨之情。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表现为受害者对施害者表现出同情、忠诚甚至自愿的顺从,而将自身的危险置之度外,该综合征最常出现于人质挟持事件中,也可见于虐待,目前认为由于面临巨大的生理和情感应激下出现的严重心理反应。

一般认为,发展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患者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施害者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受害者能够识别出施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除了施害者的单一看法之外,受害者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受害者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此外,通常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会经历以下四个心理过程:

(1)恐惧,因为突如其来的胁迫与威吓导致现况改变;

(2)害怕,垄罩在不安的环境中,身心皆受威胁。

(3)同情,与挟持者长期相处体认到对方不得已行为,且并未受到" 直接" 伤害。

(4)帮助,给予挟持者无形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脱,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还有一件比较著名的案例,一位百万富翁的女儿 Patty Hearst 于 1974 年被绑架,但随后与绑架她的人共同策划了一起抢劫案。

由于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都是由创伤性事件所引发,所以可使用心理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同样还需要识别出其他精神障碍。

12. 利马综合征( Lima syndrome)

利马综合症来源于 1996 年发生于日本驻秘鲁首都利马的大使馆挟持案件,在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所举办的一次宴会中,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的 14 名激进分子挟持了数百名外交官、政府和军方官员,以及许多国家的企业高管,并将其扣押为人质。

让人好奇的是,在这次人质危机数天后,激进分子释放了大部分人质,似乎忽略了这些人的重要性,这些人中有以后的秘鲁总统以及现任总统的母亲。在长达数月的谈判失败之后,最后通过秘鲁突击队解救了其他剩余的人质,但有一名人质被杀。

利马综合征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相反的形式,劫持人质者或加害者逐渐同情人质或受害者的意愿及需要,两方的立场趋于一致。

对于利马综合症的发生目前还不太清楚,可能是由于施害者自身的愧疚感或负罪感,对道德的犹豫不决,再次思考自己的行为,被害者影响了施害者,让施害者对其产生了认同,施害者被分化,敌意也逐渐弱化。

13. 司汤达综合征(Stendhal Syndrome )

1817 年,34 岁的法国大作家司汤达来到意大利,在佛罗伦萨终日沉醉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杰作,一天,他到圣十字教堂参观米开朗基罗、伽利略和马基雅维利的陵墓,刚走出教堂大门,感觉到心跳加快,头昏眼花, 混乱 ,甚至产生幻觉时的症状,他在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游记一书描述了他的经历。

司汤达综合征是指在当个体暴露于艺术品密集的空间里,观赏者受强烈美感刺激,个体表现出显著的躯体及情感性焦虑,甚至可能发生惊恐发作、解离症状、意识混乱或幻觉。该综合征的产生同样也可以可引申至其他场景,比如当个体面对壮美的大自然的景象时也可以发生该综合征。

一般情况下,司汤达综合征具有自限性,并不会导致持续性或严重的精神障碍,所以除了支持治疗外,可以不需要其他治疗手段。

14. 第欧根尼综合征(Diogenes Syndrome )

第欧根尼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 412 或 404 – 公元前 323),生于锡诺帕(古希腊殖民城邦,在今土耳其锡诺普,位于小亚细亚黑海沿岸),他是一名犬儒主义和极简主义者。犬儒主义的哲学的信念是生命的意义在于顺应自然,拒绝一切针对财富、权力、健康及名誉的世俗追求,在没有任何财产的情况下过简单的生活,并犬儒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据说,第欧根尼生活在雅典街头的一个酒桶中,平时光溜溜在地上,半裸着身体,赤着脚,胡子拉碴的,大清早,他随着初升的太阳睁开双眼,搔了搔痒,在公共喷泉边抹了把脸,向路人讨了一块面包和几颗橄榄,然后蹲在地上大嚼起来,模样活像个乞丐或疯子。

他没有工作,也没有家,他认为人们为生活煞费苦心,过于讲究奢华。房子有什么用处?人不需要隐私;自然的行为并不可耻;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没什么必要把它们隐藏来,同时人也不需要床榻和椅子等诸如此类的家具,动物睡在地上也过着健康的生活。

既然大自然没有给我们穿上适当的东西。那我们惟一需要的是一件御寒的衣服,某种躲避风雨的遮蔽。所以他拥有一张毯子——白天披在身,晚上盖在身上,当时人们称他为狗,所以把他的哲学称为犬儒哲学。

他促进了虚无主义及动物主义观点,最著名的典故是,当时集万千权利于一身的亚历山大大帝问其在这个世界上他想要什么的时候,第欧根尼回答:「站到一边去,你挡住我了我的阳光!」

第欧根尼不是疯子,他是一个哲学家,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他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他指出所有的人都应当自然地生活,抛开那些造作虚伪的习俗;很多人为了攫取这些虚假浮华的东西,出面了自己的自由与独立性,摆脱那些繁文缛节和奢侈享受,只有这样,你才能过自由的生活。

第欧根尼综合征的特征为极端的自我忽略、社会退缩、缺乏羞耻感、冷漠及强迫性地囤积垃圾(有时囤积动物),主要出现于老年人,并与进展性痴呆相关。事实上,该综合征的命名存在不当,第欧根尼并不以囤积或忽略自身卫生而闻名。

15. 孟乔森综合征 /做作性障碍(Munchausen Syndrome/Factitious Disorder)

在 18 世纪时,德国有位军官叫孟乔森男爵 (1720-1797),总是用装病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且伪装得惟妙惟肖,其整个人生几乎就是一个假可乱真、不可思议的装病故事,在 1851 年,一篇发表在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文章,第一次以「孟乔森综合症」来命名这种综合征。

做作性障碍 (人为疾患)指患者在没有明显动机的情况下伪装躯体心理体征或症状,在 2013 年 5 月出版的 DSM-5 中,被划分至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章节,并被分为两种亚型,一种是指向自己,另外一种是直接指向他人,后者又称代理做作性障碍/孟乔森综合征。

孟乔森综合征与疑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明知自己在明知自己没病却夸大疾病,想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以此达到自己的就医目的;但后者则确信自己真的得了某种疾病。

做作性障碍患者会通过一些方式来故意制造或夸大症状,患者会不断向周围的人报告自己拥有各类疾病,并模仿疾病症状,但经诊断后都会发现患者其实无病。

有些患者对疾病非常了解,拥有近乎专业的相关知识,因而他们会篡改医生的诊断报告,且对吃药、打针、住院、动手术非但不反感,反而显得非常兴奋愉悦。最严重的患者则会伤害自己,使自己表现出来的症状更符合自己所描述的疾病,以此达到就诊的目的。

该综合征的征象为不一致的病史;并多次到很多医院就诊;具有一定的医学和护理知识;具有针对医院及医学术语的广博知识;急切地希望获得治疗干预;检查结果为阴性后又出现新的症状;只有在独处或未得到注意时才有症状;涉及身份及自尊的问题。患者在幼年时期常有被虐待或被忽视史,人格障碍也常见于做作性障碍患者中。

在诊断这一类疾病时,临床医生应除外疾病早期阶段,首要治疗目标应校正患者的行为,减少患者对医疗资源的误用及滥用;存在精神病性症状需要进行治疗;最后,对于做作性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及家庭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