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要重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2017年03月31日 877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目前认为CAG的发生与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免疫、年龄、高盐、过热、低维生素饮食及遗传因素等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感染因素

1)H.pylori感染

       H.pylori是CAG的主要病因,H.pylori的致病机制与其本身具有的粘附作用、分解尿素产生氨的毒性作用、H.pylori的多种酶、自由基的损伤作用、感染造成免疫功能缺陷、感染时病人的年龄以及感染引起维生素C缺乏等因素有关。

2)其他细菌、病毒感染

       Sanduleanu等报道长期应用抑酸治疗的病人可引起非H.pylori以外的其它细菌感染,它对于胃体萎缩性胃炎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如有双重感染可以显著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的危险性。

2.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导致CAG主要是通过损害胃黏膜屏障引起,胃腔内的H+通过受损的屏障反弥散入胃黏膜内,刺激组织胺分泌增加,组胺又可使胃酸分泌增多,并作用于血管H1、H2受体引起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胃黏膜有效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CAG的发生。目前认为胆汁反流是独立的致病因素之一。引起胆汁反流的原因可能与高龄,胃动力减弱,吸烟等因素有关。H.pylori并不是引起反流的病因,无论有无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的严重程度与黏膜炎症及萎缩的严重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肠上皮化生的严重度也呈显著正相关。

3.胃黏膜微循环的改变

       有文献报道CAG患者较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血流量(GMBF)明显降低。而胃黏膜血液循环对于维持胃黏膜的生理功能及防御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胃黏膜的代谢对缺血较为敏感,胃黏膜的更新较快,因此在缺血情况下不能进行有效的无氧代谢以补充能量的不足。

4.血管活性因子的改变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如PGE2,它作为舒血管因子及胃黏膜保护剂运用于临床。

5.黏膜营养因子缺乏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EGF)、生长激素(GH)、维生素等。

6.宿主的遗传因素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洲H.pylori感染率很高,CAG或胃癌的发病率却很低,这一现象被称为“非洲之谜”。这些现象提示宿主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在宿主的遗传基因方面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如:白细胞介素(IL)-1β基因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

7.维生素缺乏

       CAG的高发年龄在50岁以上,大量临床资料已明确提示在老年人群中存在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半胱氨酸增多。长期H.pylori感染会抑制胃黏膜分泌维生素C,使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下降,从而也加重CAG病变程度。

8.免疫因素

       胃体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有关,在患者体内常常检测出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多灶性萎缩性胃炎也有免疫因素参与,一般认为免疫因素所导致的胃黏膜损害是继发的,在其他致病因子作用下,使壁细胞抗原释出,引起迟发型细胞免疫反应,继而产生体液免疫,造成壁细胞的破坏,黏膜的萎缩。

9.生活方式

       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CAG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目前研究较多的集中在高盐、过热的食物对胃黏膜的影响。长期过热、过咸饮食可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调亡和增殖及调控基因失控,导致CAG的形成。

10.其他

       年龄因素: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衰老可引起胃黏膜小血管扭曲、小动脉壁玻璃样变和管腔狭窄,这种胃局部血管因素和胃黏膜半生理的退行性变,可使黏膜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下降和胃黏膜屏障功能低下,引起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是老年人发生CAG的重要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大脑皮层通过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来保证对全身组织器官机能的调节。过度的精神刺激、忧郁、劳累以及其他精神因素的反复作用造成皮层神经细胞的过度紧张,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失调。此时,皮层下中枢失去抑制,使自主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而机能失调,导致胃部出现各种病理改变,如胃壁血管产生痉挛性收缩,形成缺血区,胃黏膜则发生营养不良,胃腺分泌异常,甚至逐渐形成腺体的萎缩等。

       此外,心衰、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营养不良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征患者同时伴有CAG者亦较多见。

(按: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有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也被称为是一种半生理性疾病,其次,现代不良生活方式及环境变化与本病的发病有很大关系。改变生活方式或许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