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医生的最高境界是:我负责“聊天”,你负责“生孩儿”,想像着很“酷”,但融入现代快速发展的潮流却难以真正呈现。为什么产科人一再提倡回归自然、“自然分娩”?为什么许多产科人包括我在内尽管无限憧憬网络医疗的优势,却依然受限于最终的“一朝分娩”?毕竟有超过50%的是自然分娩,医院、医生的重要任务时是:尽量提高这个数字。
既然如此,自然要遵守“自然”,而人的本来因素就显得“必然”。
举两位产妇的典型案例:
一位是二胎孕足月头位临产二产程(25岁)中:两年前曾足月分娩一孩儿6斤,现也约六斤左右,她却强烈要求剖宫产,理由是“难以忍受”,她还是在“分娩阵痛”中呢,身体仍极度扭曲、拒绝配合;我们的一线医生内诊注意到“她骨盆尾骨内突明显”,看到病人如此烦闹,担心这种骨盆情况的分娩风险;即请示、讨论,最终统一决定要鼓励分娩。然而,产妇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样子,就是一根筋要“手术”,此时的“温柔导乐”根本无效,我们只能“刚柔并济”;由于出现了胎心下降,医生提出可以“产钳助娩”以缩短“疼痛时间”,但需要冒产伤和新生儿损伤的风险,告知产妇后,迅速回答“好!好!快点产钳吧!”完全不考虑风险。
典型的不忍耐、无毅力的“妈妈”吧
另一位:一胎足月也是二产程中,医生发现“早期减速”,内诊见“骨盆耻骨角度刚好90度,胎头已达盆底,头皮光滑无水肿”需要利用后盆腔分娩,即需要产力和坚持力。可是两个小时过去了,扔无“拨露”迹象,此时胎心减速频繁,又出现会阴水肿、先露“产瘤”,不得不需要“产钳助娩”。助产士接产时还提到“她是老师”(老师更应该“为人师表”呀……)。
这是不是“有心无力”的代表呢?
“毅力”和“产力”,哪个先天成分多一点、哪个后天因素重一些?“谁”都能快速发展,产科也进步了许多,但归至那50%的自然过程,是能“先进”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