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闷多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系
2017年08月12日 1293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很多病人反应在感冒中后期出现耳闷、听力下降,自己讲话是有嗡嗡声,其中有很多是由于咽鼓管阻塞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咽鼓管又称欧氏管,在耳的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所以被称为咽鼓管。咽鼓管作为连接鼓室和咽部的唯一通道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当鼓室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时,有利于鼓膜及听骨链的振动,维持正常听力。调节鼓膜两侧气压平衡的功能由咽鼓管完成。咽鼓管骨部管腔为开放性的;但软骨部具有弹性,一般处于闭合状态。当吞咽、打哈欠、咀嚼或打喷嚏时,通过其周围的肌肉收缩作瞬间开放,外界大气得以进入鼓室。
引流中耳分泌物:鼓室及咽鼓管粘膜所产生的粘液,可借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不断地向鼻咽排出。
防止逆行性感染:咽鼓管平时处于闭合状态,仅在吞咽等的瞬间才开放,来自鼻腔的温暖、洁净、潮湿的空气在鼻咽与口咽隔离的瞬间经过一个无菌区——咽鼓管再进入中耳。咽鼓管软骨部的粘膜皱襞具有活瓣作用,加上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可防止鼻咽的液体、异物等进入鼓室。
阻声和消声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的闭合状态可阻隔说话、呼吸、心搏等自体声响的声波经鼻咽、咽鼓管而直接传入鼓室。在咽鼓管异常开放的患者,咽鼓管在说话时不能处于关闭状态,这种阻隔作用消失,声波经异常开放的咽鼓管直接传入中耳腔,产生自听过响症状。此外,呼吸时引起的空气流动尚可通过开放的咽鼓管自由进入中耳腔而产生一种呼吸声,这种呼吸声还可掩蔽经外耳道传导的外界声响。另外咽鼓管骨部通常处于开放状态,呈逐渐向内变窄的漏斗形,且表面有粘膜皱襞,这些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消声器,有利于吸收因圆窗膜及鼓膜振动所引起的鼓室内的声波。
•
咽鼓管的功能障碍,破坏了中耳与外界的气压平衡,中耳腔变成负压,导致鼓膜内陷,中耳粘膜水肿、液体渗出,早期可有鼓室积液,久了分泌物粘稠呈胶样,称胶耳,容易发生鼓室粘连,形成传导性耳聋,并可能有耳鸣。鼻咽部病灶、变态反应体质、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机能减退)、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等可以导致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
治疗:
•
(一)早期清除鼻咽部病灶。应用抗生素类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
•
(二)行鼓膜按摩术或反复施行咽鼓管吹张术,有助于改善听力。如鼻腔中没有鼻涕,可用双手掌心对准外耳孔按压,要感觉到外耳道有声音才有效,每天三次。如鼻腔仍有鼻涕,可改为头歪向一侧、患耳向上轻轻摇动,目的是经咽鼓管排出中耳积液;并同时作吞咽吸吐动作。
•
(三)向鼻腔点滴1%麻黄素,点药时取坐位仰头点药,使之流向鼻咽部的咽鼓管开口处,促使咽鼓管的粘膜水肿消退.咽鼓管通畅,就能使中耳鼓空腔内的分泌物很快得以引流,有利于咽鼓管炎的消退。
•
(四)早期可行激素及酶制剂治疗。这也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五)手术治疗。鼓膜切开、留置通气管及中耳手术等等。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