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类疼痛应该看疼痛科!
2017年08月24日 1349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世界疼痛专家共识对持续一个月的疼痛定义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疾病。权威统计数据提示慢性疼痛发病率高达30%,目前中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甚至可导致焦虑抑郁。解除疼痛应及时去看疼痛专科医生。那么,哪些疼痛应去疼痛专科就诊呢?
1.不明原因或多学科交叉的疼痛。
如慢性全身疼痛、头面痛、胸背痛、腹痛、脊柱四肢痛等,经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多位专家检查治疗,仍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疼痛,这时应看疼痛科。疼痛科有号称“第三只眼”的远红外热像检查,在不明原因或多学科交叉的疼痛检查过程中优于CT及核磁共振检查。疼痛专科医生可从神经、肌肉、筋膜、循环、代谢、经络等多个维度进行专科检查,包括必要时的诊断性治疗,绝大部分疼痛可找到病因,采取对因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2.多学科交叉,但疼痛科诊疗更有优势的疼痛。
比如带状疱疹本属皮肤科疾病,疱疹初期皮肤科和疼痛科均可以诊疗,但如果疾病迁延为棘手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科就多了有针对性的微创手段如凌地洋博士首创的小针刀三维调衡术,选择性神经脉冲射频术,脊髓电刺激等均可快速有效地调控疼痛,取得满意的疗效。再如至今仍未找至确切病因的偏头痛,传统学科认为“预防为主,对症治疗”,而疼痛科更愿意寻找偏头痛的诱发因素,从可能的诱发因素着手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微创手段治疗,从而可控制其发作的频率和程度,甚至彻底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药物镇痛治疗。再比如痛风,传统学科药物治疗,恢复慢,而疼痛科小针刀治疗,对局部组织减张减压,可快速除痛,迅速恢复功能,可达到“针出症减”甚至“针出症消”的神奇效果。以上这些属多学科交叉性疾病,尽管多个学科均可以诊疗,但疼痛科更具优势,这些疼痛就需到疼痛科诊疗。
3.相关专科诊疗后伴随的慢性顽固性疼痛。
如手术失败后疼痛综合征(FBSS),有数据表明,美国每年的脊柱手术在300000例以上,而其中约10%~40%的腰椎手术病例会发生FBSS。导致FBSS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为适应症选择不当、神经或脊柱的新损伤、手术操作不当等,而大部分FBSS患者只有腰腿麻痛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再如截肢术后出现的残肢痛,放化疗后出现的周围神经痛,这时疼痛的性质和程度,早已超越原所在科室的诊疗范围,这些疼痛就需到疼痛科诊疗。
4.无手术指征或患者不愿意接受开放性手术的慢性疼痛。
某些无手术适应证的颈椎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通常无需手术的肩周炎、腱鞘炎、网球肘、肌筋膜炎和骨质疏松症等患者出现持续的慢性疼痛,适合到疼痛科治疗。另外,有些疼痛性疾病尽管有手术适应证,但患者不愿意接受开放性手术,或术后疗效不显著,或者术后疼痛又复发等,也应接受疼痛专科综合治疗。
5.神经病理性疼痛
根据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的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害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2008年IASP修正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新定义定位更加明确。神经病理性痛包括中枢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灼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枕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大类非常复杂的疼痛性疾病,常规治疗基本无效,往往需要疼痛科微创介入神经调衡治疗。所以,这类疾病的患者也应到疼痛科就诊。
6.某些退行性或免疫性脊柱关节病变引起的疼痛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骨性关节炎等。疼痛科可针对不同疾患,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尤其以近年较为流行的小针刀疗法,疗效最为显劳动显著,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7.癌性疼痛
在抗癌治疗的同时或完成抗癌治疗后仍存在的疼痛,可到疼痛科采用特效的镇痛措施进行治疗——除服用阿片类药物外,还可采取神经阻滞、神经毁损、吗啡中枢靶控镇痛技术等微创介入技术。完善的疼痛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延长患者的生命。
8.某些以身体特定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躯体形式障碍疾病。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疾病,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组神经症,临床上以特定部位疼痛不适感较为常见,检查结果多为阴性。疼痛科以小针刀神经调衡、星状神经节调制治疗为特色,有别于仅限传统药物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