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头痛需肝脾胃同调
2019年06月10日 915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肝脾胃功能失调为因
临床上,经行头痛常常伴发恶心呕吐、胃脘胀闷等脾胃症状,以及焦虑、失眠、健忘等。而中焦脾胃为脏腑气机之枢纽,辨证要重视“木郁克土”或“土壅木郁”,导致的肝脾胃气机失调等病机改变。经行头痛在偏头痛基础之上,应重视冲任督脉损伤的因素。其病理过程为脏腑(尤其是肝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利,气血失和,阻滞经络(以冲任督为要),上下不通,脑窍不宁的病理过程环环相扣,并在经期阴阳转化动荡之时发为头痛。
脾胃病发病过程中,脾常虚,肝常郁,胃常滞,很少单独为病。经行头痛的病理机制与肝、脾、胃均密切相关,是三位一体整体动态的失调。脾胃居于中焦,以脾升胃降之性而为全身脏腑气血阴阳升降之枢。如劳逸失度,饮食不节,思虑过度,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而阻碍气血运行,脑脉不通而头痛;亦可致气血生化乏源,脑失清阳、精血之充,不荣则痛;或致中焦枢机不利,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升降失常,伴见恶心、呕吐等症状。久病不愈,多加重肝郁,横逆伤脾胃;痰湿内生,复碍脾胃;脾胃既伤,不能化生气血以养肝,形成恶性循环,此时非健脾调肝和胃之法不能运转枢机。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海”者,以纳百川之谓。然冲任督皆上行,胞宫在下而禀冲任之血者何也?经者径也。以经气轻清上行,而经血下行,故平人上受督脉之清气则上窍舒利,下禀冲任之血则月经信而有期。若冲任督脉受损,经络阻滞,道路不通,则清气不升,阴血失降,是生月经病,亦并头痛。又或力弱失运,升降失常,气血不动,则上下不通,亦生头痛。
健脾调肝和胃缺一不可
针对经行头痛“肝脾胃气血失和,冲任督受损”的病机,临证以“疏肝解郁,健脾和中,调畅气机”为法,其中尤以健脾为要。脾胃运化、气机升降有赖肝气条达、疏泄之助;肝血涵养依赖后天脾土运化水谷精微。所以,临床中依据病机偏胜,健脾、调肝、和胃的治法可有所侧重,但三者不宜独行,不可偏废。
1.健脾之法,温和升运。若脾气健运,脾旺不受邪,肝弗能害,痰湿亦随之消弭。所以,健脾之法是打破脾伤—痰湿内生—复碍脾恶性循环的关键。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气得健,亦能养肝;脾胃纳运互济,升降相因,故脾健可助胃和。
而健脾之法,总宜温和升运。脾为胃行其津液,主升清,主运化,故治以升提助运,是依据脾之特性而治;一升一运皆属阳,故用药宜温,培植阳气;中焦脾土易受痰湿所困,所以温化痰湿可助脾健,而痰湿之治,总宜“温和”。温则阳气煦暖,清阳自升,水谷自运,气血流行;用药平和,则正气不伤。暗合《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健脾不宜一味呆补,用参芪反易滞腻,姜附一类过于温燥,恐防伤阴。临床常用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砂仁、木香等药,温和不伤正。
2.疏肝之法,疏柔并济。疏肝的重要性可从几个方面理解: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是经行头痛的常见诱因。②肝气舒畅条达有助于脾胃气机正常升降,以助脾健胃和。③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可助血海灌注,条达之性可助冲任气血调和。
肝之性,体阴用阳。其体阴,故治宜阴柔;其用阳,故治宜疏泄。即疏肝柔肝应分为两部分:疏肝以调畅气机,柔肝以助长阴血。疏柔并用,则疏肝不伤阴血,柔肝不惧碍滞,为平治之法。临床常用延胡索、香附、桂枝、小茴香、乌药等以疏肝理气,并与芍药、枣仁、枸杞子等柔肝养血药同用。
3.和胃之法,通降和顺。胃腑和降与脾气健运密不可分,胃和则浊阴下行,水谷下纳,可助脾健。肝脾之性皆升而胃性主降,所以降胃之法使气血既升而降,则气血周流,上下俱通。“六腑以通为用”,胃以和降为期,常用陈皮、法夏、莱菔子、厚朴、枳壳等健脾和胃降气消滞之药。
总之,疏肝解郁,健脾温中,升降枢纽平和,达到“解郁和中”,气血阴阳和谐,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理念。因此,本法在临床中可以调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善于变通,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用解郁和中汤作基本方
经多年摸索,笔者形成了基本方——“解郁和中方”。该方由炒白术、茯苓、法夏、厚朴、延胡索、白芷、桂枝、白芍等组成,并依据脾虚、肝郁、胃滞偏重,经前多热,经后易虚,头痛部位等原则适当加减。如经前期,加郁金、菊花;经后期,加当归、仙鹤草;脾虚为主,加党参、黄芪;肝郁甚者,加郁金、香附;食少胃胀,胃气上逆者,加莱菔子、麦芽、丁香、柿蒂;反酸者,加左金丸;便秘者,加火麻仁。临床观察,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程度减轻。
现代研究表明,延胡索、白芷可调节5-HT、NO、DA、β-EP等与疼痛相关的血管活性物质及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改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中药疏肝法可提高卵巢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等,这可能是健脾和中、疏肝止痛、调畅气机法可用于治疗经行头痛的现代医学病理和生理机制。经行头痛需肝脾胃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