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采访:脑血管病重在预防,及早就医治疗
2018年07月18日 1021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此文实际是报社记者近3年采访我的内容合编。
各次采访题目如下:
新春约稿感言:心脑血管病,防重于治
头晕头痛可能是脑卒中先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闵宝权
关键在于降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经常头晕要先排除中风的可能性
莫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中风恢复期不能停药
隙性脑梗塞已四年多,如何诊治?
咧嘴微笑说话举手三个常识让你迅速判断中风
哈欠频频要小心
手笨可能也是病
真的不是我“翻脸不认人”!
新春约稿感言:心脑血管病,防重于治
我半年前曾接诊一52岁的男性病人,因右侧轻度偏瘫3天就诊,高血压2年,吸烟30年,每日至少吸1包香烟,少量饮酒。头CT提示左底节腔隙性脑梗。经相应治疗3周后,病人基本痊愈。经颅多普勒和颈动脉超声提示动脉硬化性频谱改变,多处动脉内斑块。我劝其务必戒烟,并控制好血压。他仅停吸3周,病好后又开始吸烟。2个月后病人突然双目失明,经查是双枕叶同时出现新的梗塞,经积极治疗1月后仅恢复光感,生活极不方便。病人也流露出明显悔意,但历史已经无法改写。
我们在临床中也有大致经验,55岁以前患脑卒中的病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除去有少数长期高血压、明显肥胖、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外,绝大多数是长期吸烟者。许多研究已证实,不管年龄大小,吸烟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性会增加3-5倍。脑卒中的其它危险因素还包括增龄、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疾病和脑血管畸形等。我们无法遏制年龄的步伐,却可以从改善生活习惯着手,戒烟、少饮酒、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人体的衰老从动脉硬化起步,加重于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病,防重于治。愿大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维持合理的膳食营养,保持平和坦然的心态,身心健康事事无忧!
值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恭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20100102 闵宝权 应保健时报吴玲娟高级编辑之邀 新春约稿感言
头晕头痛可能是脑卒中先兆
保健时报(记者 吴玲娟)
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说,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发生在脑部血管的病变,或由于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临床常表现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等。由于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脑卒中又有“脑血管意外”之称,民间则把这一类病症俗称“半身不遂”,祖国医学称其为“中风”。
脑中风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常见的缺血性中风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等。出血性中风则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具有三高的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平均约为180/10万人口,年死亡率为120/10万人口。以此推算,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至少在200万人以上,每年死亡最低也要超过150万人。我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约有600万~700万,其中3/4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度致残约占40%以上。
闵宝权说,脑卒中患者往往有一定的前兆,是可以早发现的。
一般来说,活动中起病,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伴有恶心呕吐,且症状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伴有血压明显升高,要高度怀疑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患者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失语或词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跌倒,则有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先兆。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及相关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
此外,突然出现的面、舌、唇或肢体麻木,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相关感觉功能;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意识障碍,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甚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都可能脑中风所致。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常因血管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少数伴有头疼等症状,平卧休息或适当治疗数日后缓解。如此说来,稍微头晕就怕患脑血管病,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闵宝权说,判断头晕是否为脑卒中的前兆还需同时观察是否还有其它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有无危险因素,必要时要进行血流变、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如果危险因素少,检查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的血管狭窄,出现梗塞的几率是比较小的。因此,中老年人不要因头晕而过度忧虑。
关键在于降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保健时报(记者 吴玲娟)
中风的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与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中风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闵宝权说,在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和吸烟是可以预防的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都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据了解,脑出血患者中93%的人有高血压病史。如果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患中风的危险率可降低30-50%。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可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黏度及血管壁损伤;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导致动脉硬化。临床发现,吸烟人群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几乎是非吸烟者的2倍~4倍,50岁以下的脑梗塞患者中,有95%都抽烟。酗酒者脑卒中的风险增加2倍左右。
年龄的增长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闵宝权说,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7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中风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此外,糖尿病、冠心病、肥胖、血脂代谢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缺乏体力活动等,都是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闵宝权说,预防中风关键在于降低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卒中的头号危险因素,因此普通人群应半年或一年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则应随时掌握自己的血压。高胆固醇可导致心脏病,从而间接地增加患卒中的危险性,降低高胆固醇可以减少患缺血性卒中的危险。轻度胆固醇升高可通过减少饮食脂肪和运动来控制,中、高度胆固醇升高则需加用药物治疗。糖尿病可增加卒中的危险,多数糖尿病可以通过饮食和药物得到控制。有房颤的患者应及早治疗,因为房颤可使血液聚集在心脏腔室中,因而易形成血栓,引发心源性脑栓塞。有高血压、高血脂、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还要注意在医生指导下终身服药,而且要根据季节、病情的变化对药物进行适当调整。
闵宝权说,预防中风,饮食非常重要。每日三餐应正常饮食,每餐保证七、八分饱。尽量少吃或避免油炸、富含动物脂肪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鸡皮、肥肉。避免过咸、过甜的食物,以及腌制的肉、酱菜等。同时注意戒烟、限酒,并养成运动的习惯,如快速散步、慢跑、骑车、游泳等,每日运动至少30分钟。
脑卒中高危人群平时起居要慢。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三个半分钟”的概念,即醒后静卧半分钟、坐起半分钟、双脚沿床沿下垂半分钟后才下地。
进入冬季后,血管受寒冷刺激收缩,容易造成血压上升,严重的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因此,中老年人在冬季要注意提前做好保暖防寒工作,一旦出现降温预报,提前增加衣服。天气刚转冷时尽量不要在早晨及黄昏时出门,要在冷过几天以后,身体渐渐地适应寒冷天气了,再选择阳光好、较暖和的中午出门短时间散步,并逐渐增加散步的时间。
随着气温下降,自来水的温度也下降。中老年人洗手、洗碗等尽量用温水,冰冷的自来水突然刺激手部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王志胜20090308
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中,如果老年患者是来看头晕的,门诊医生经常会问,你最近做过血管超声吗?如果没有,医生常建议患者先做这项检查。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闵宝权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排除脑中风(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可能。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闵宝权
头晕在60岁以上老人中很常见。头晕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硬化导致的脑供血不足。通过头晕是否与体位改变有关系可以判断其原因,如果躺下的时候缓解,坐起来明显,强烈提示与脑供血不足有关。大多数情况下经对症治疗(活血化淤,扩血管等)后1-2周多数此类的头晕可以缓解,但仍有一部分未缓解的病人头晕后会发生脑中风。但若年龄小于60岁,头晕时间较长(大于2周),按脑供血不足治疗后无明显缓解时,应考虑是否存在其它原因的可能(将另写文章说明)。
如果是60岁以上的老人,头晕持续一周以上,通过治疗不缓解,或者刚开始头晕比较轻,治疗后反而加重,并且有危险因素如肥胖、抽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压和高血脂等,这样的头晕有可能是脑中风先兆症状,或要警惕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故要重新审视和评价相关风险,重新调整诊治策略。
这样的老人应该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及早排除脑中风的可能性。需要测量血压及波动情况;一般需要做的检查是血生化、血脂和血黏度、叶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超声(CA)、经颅多普勒(TCD)、头颅CT动脉显影(CTA),磁共振血管显影(MRA)等,以此评价脑中风的可能性。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和纤维蛋白原,若有CA、TCD、CTA、MRA提示脑血管明显狭窄或血管畸形,大夫常建议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DSA),部分可能需放置支架或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若脑血管狭窄小于50%,一般不必做脑血管造影,视情况予药物保守治疗(降脂、降纤维蛋白原等)。
闵大夫还建议,凡是有头晕症状的老人不管头晕持续时间长还是短,如果年龄在60岁以上,都要每隔1~2年到医院做一次血管超声和血液等相关检查。
201304闵宝权:有病友不管动脉硬化轻重,一年恨不得去复查CA/TCD好几次,其实未必需要这么密集检查的。关于用药方面不少大夫的意见和处置方法也不一样。下面是我个人的建议和用药经验:
1、若有CA、TCD、CTA、MRA提示脑血管仅是有内膜增厚,动脉内少量且轻的斑块,故2-5年复查CA/TCD。视情况可以予降脂、降纤维蛋白原治疗(若相关指标高的话)。阿司匹林可以不必用的。
2、若有CA、TCD、CTA、MRA提示脑血管仅是有明显内膜增厚,动脉内较明显的斑块,比如动脉狭窄达到30-60%,故1-2年复查CA/TCD。视情况可以予降纤维蛋白原治疗。最好予降脂治疗(即使血脂水平正常),视情况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可以用的(若已经有脑梗死,最好用)。
3、若有CA、TCD、CTA、MRA提示头颈动脉内较明显的斑块,且让动脉狭窄达到60%以上,建议0.5-1年复查CA/TCD,必要时复查CTA或MRA。可以予降纤维蛋白原治疗(即使血指标不高),予降脂治疗(即使血脂水平正常),务必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关于其它用药不再赘述,应由面诊大夫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酌情决定的。
当然50岁以上的人群,不管有什么基础病情和身体素质,一般建议每年做例行体检的。
闵宝权20100426另加注下段话:
出现了脑中风自然要积极对症治疗,但多数情况下,脑中风后恢复正常比较难,主要是因为不管是脑梗塞或是脑出血均会造成不同程度脑组织的坏死,这部分坏死的脑组织肯定是不能再生的,坏死越大,偏瘫越严重,恢复越难。脑中风后的部分恢复主要是因为坏死灶周围半死不活的脑组织(半暗带)大致恢复后起的代偿作用。由于脑中风后恢复正常比较难,故脑血管病预防的重要性可能比治疗更大,也就是说防胜于治。故有肥胖、抽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压、风心病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有必要改进生活方式、戒烟酒、积极控制好高血压、高血糖尿和高血脂等。
莫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保健时报(记者吴玲娟)
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介绍说,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从发病到第三周末,治疗以挽救生命和控制病情进展为重点。恢复期从急性期过后至病后1个月~3个月,康复是这一时期的重点。这一时期病情进一步好转的可能性较大,可以恢复者,在这一阶段康复至较好状况,不可逆者则症状体征持续下去转入后遗症期。后遗症期一般病情平稳,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显的恢复。
脑中风来势迅猛,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当、治疗用药不当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研究发现,每延误一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轻者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必须抓住脑中风的“急性期”,及时诊断、治疗。
闵宝权说,缺血性中风超早期(即发病6小时之内)可应用溶栓药物使血流再通,使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在发生代谢衰竭以前恢复正常功能。发生脑卒中后,病人家属应迅速拨打120或者找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寻求帮助,必要时不要放下电话,询问并听从医生指导进行适可处理。
如果病人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病人,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不要悲哭或呼唤病人,避免造成病人的心理压力。
初步判断为脑卒中后,应使病人仰卧,解开病人领口纽扣、领带、裤带、胸罩。同时将枕头垫在肩膀下面,使下颌略微仰起,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回流吸入气管造成窒息或引发吸入性肺炎。如果病人口鼻中有呕吐物阻塞,应设法抠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当病人被送至医院后,医生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还可使用一些扩张血容量、扩血管、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化淤以及消除脑水肿等药物。脑梗塞严重的患者,如果出现脑疝,可进行骨瓣减压以降低颅压。脑出血的出血量大于30毫升者,必要时可行血肿抽吸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
针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同时补充叶酸和B族维生素。
脑卒中患者除接受上述药物治疗以外,还可通过神经影像学的检查,找到血管病变的关键所在,施行相应的放射介入治疗,比如缺血性中风超早期内可行动脉内溶栓,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行动脉瘤拴塞术。
恢复期对中重度的脑卒中病人来说非常重要。这一时期,患者可持续用药,有些病人在前期没有进行造影,可在病情稳定后做造影检查。颈部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超过70%者可放置动脉内支架,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还可做动脉内膜剥脱术。
中风恢复期不能停药
保健时报(记者 付静)
中风是一类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其特点是来势凶猛、进展快、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大多数中风的病人度过2-4周的急性期后,其后的1个月~6个月为恢复期。不少病人和家属很重视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对其后恢复期间的药物治疗就不太重视,不按医祝按时服药,或擅自换药或停药。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表示,这些都与不正确的认识有关。
闵宝权说,中风的发生与增龄、抽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高血黏稠度、心功能不全和遗传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仍有许多患者还未充分认识到中风恢复期服药的重要性和相关的用药知识。在中风急性期过后,病人的有关因素可能并未消失,仍有中风再次发生的可能,故仍需要相应的药物治疗。比如,高血压患者一般伴有动脉硬化,服用降压药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后,若突然停用降压药,血压就会突然反弹,加之动脉管壁硬化,弹性减弱,血液会突破血管自身的调节机制而引起出血。反之,若擅自增加降压药的剂量,血压降得过低,血流速度减慢,亦可因本来黏稠的血液滞留阻塞血管而引起脑血栓。临床资料统计,中风病在第一年内的复发率是25%~30%,第二年复发率是17%~20%,第三年是20%~23%,第四年是15%~18%,第五年是59%。由此可见,已发生过中风的病人,若存在上述相应的危险因素,仍需长期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以减少中风复发的可能性。
中风恢复期的病人,在用西药(如扩血管、抗凝、降低血粘度、抗血小板、降脂等)为主的同时,不妨同时辅助性地选用1-2种起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如血栓心脉宁、脑血栓片、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复方丹参等)。病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和体质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服用。必要时,还可配合使用一些有调补作用的中成药,如益气、滋阴、温阳、养血类药物。
闵宝权提醒,有过中风病史的患者不要认为服药以后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高血黏稠度本身就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应避免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荤素合理搭配,避咸趋淡,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吃蔬菜、适量水果,每周最好有适量的体育锻炼,每天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长期合理的药物治疗,定期做适当中肯的检测,同时将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黏稠度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
(20130403 闵宝权评论:此文同样适合5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且有头晕/眩晕的病人,有中度至中度头颈动脉狭窄,即使头CT或MRI并没有提示脑梗死。)
隙性脑梗塞已四年多,如何诊治?
法晚记者 曾佑忠转一患者的问题,请闵宝权大夫予以回答:
问:病人男,50岁,患腔隙性脑梗塞已四年多,现已半身不遂,左侧肢体不便,能独立行走,主要是左侧肢体总是麻木胀痛,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视线狭窄,左眼左侧有一黑影遮挡视线。经多方求治均无疗效。恳请专家能解除我的痛苦。
闵宝权回复:
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梗”)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指直径在20毫米以下的脑部梗塞。
因梗塞的血管、部位、大小等不同,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表现也不太一样。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无力、动作失调、发音困难,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
动脉硬化是导致腔隙性脑梗塞的直接原因。而高血压、抽烟、肥胖等又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硬化和透明性变,从而产生血管闭塞。中老年人的机体发生变化,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脂增高等,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脑血流量减少,这样更容易导致小动脉闭塞,而发生腔隙性脑梗塞。
从这位患者的陈述分析,患者的病情应该比较轻。不过,患者视物不清不一定是腔隙性脑梗塞造成的,也可能是因视神经或眼底缺血所至。建议患者同时看眼科医生。
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扩血管和营养神经治疗。此外,也可以用具有活血化淤功效的中草药辅助治疗。
腔隙性脑梗塞的诱因,如高血压等,跟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因此,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测量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和合理治疗。若有糖尿病,也应规律用药。日常生活中,应该戒烟、限酒,并且要控制好体重。
此外,要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前躯症状,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老年人一旦出现突发的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记忆力减退、动作不协调、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要高度重视,及时到当地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就此患友而言,建议做脑血流图、查血流变,必要时应行眼底荧光造影。
咧嘴微笑说话举手三个常识让你迅速判断中风
保健时报(记者 邱爽)
夏季天气炎热,高温酷暑易使人心情烦躁、动怒上火,也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而诱发中风。而有中风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长期抽烟和酗酒的中老人(50以上)如果对气温突然转变适应不过来,就可能引发中暑、晕厥或脑卒中。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提醒说,一旦发现有老人晕倒,在简要查看病人情况并拨打120之后的等待时间里,可先摸摸病人的脉搏、鼻息,扒开眼皮看眼球有无活动,也可对人中按掐,并同时对病人进行呼叫,让其睁眼或说话,试图促使病人清醒。脑卒中常突然发生,若病人正在行走中或出于站立位时,部分病人可能因头晕和肢体无力而摔倒,少数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多数脑卒中病人发病初意识是保持清醒的。对摔倒的病人,或未摔倒但有一侧肢体无力的病人,若意识是保持清醒的,有三个简单的方法教你判定病人是否为中风。
第一个方法是让病人咧嘴微笑或让其呲牙,因为咧嘴微笑时病人如果上下牙发生错位,或者嘴歪了,就意味着有面瘫,这是中风的一个典型表现。
第二个方法是让病人说一个简单的句子,比如说出自己的姓名(我叫某某某),如果病人说不出来,或说时含混不清,或者听觉有问题答非所问,甚至完全无法说话,则意味着病人存在语言障碍。
第三个方法是让病人举起双手,如果伸出来的手有一侧突然坠落,或者一侧不能举起的情况则可能意味着肢体有偏瘫。
闵宝权说,当这三个动作中任何一个动作出现异常的时候,都应该怀疑有脑中风的可能性。此时,不要急于从地上把病人扶起,也不要让病人处于坐姿,更不要猛烈摇动其身体,应让病人平卧,并立即松开病人的衣领,口中有痰或呕吐物的,让其侧转头部,尽量将痰或呕吐物吐出,有假牙者帮其取出假牙,保证其呼吸通畅。如果病人出现了抽搐,应及时将手绢、毛巾等物垫在上下牙间,以防咬破舌头。部分病人可能很担心害怕,心情焦躁,不妨陪他说说话,轻声安抚,让其情绪趋于稳定。如果周围环境很差,需要转移地方时,最好多人协作,一人托稳病人头部,其余人水平移动病人。
在许多病情不明了的情况下,不主张随意给病人服用一些自身携带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大多为速效救心丸、降压类、扩张血管类药物,服用它们可能会使病人血压突然下降,加重病情。况且不少脑血管病人存在吞咽问题,此时喝水喂药可能会引起呛咳,使血压波动。在做上述简单识别和处理的同时,视具体情况既可呼叫120等待救护车的到来,也可直接将病人带至就近医院就诊。
哈欠频频要小心
保健时报(记者 邱爽)
“春困秋乏夏打盹”,现在正值春季,暖融融的天气使人感到慵懒,时常困倦,哈欠连连。人们感到春困,偶尔打几个哈欠这本身并不是什么疾病。但是,如果中老年人,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的患者,如果出现频频打哈欠、犯困、头晕、无诱因的疲乏等症状,切不可掉以轻心,这可能(预警)增加了这类中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人们在春季感到困倦,时常打哈欠是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的转换而发生相应调节的一种短暂生理现象。另外,由于困倦、空气稀薄、疲劳也会造成大脑轻微缺氧,利用哈欠的深呼吸作用增加了氧气的吸入,可使人的疲劳暂时减轻。而据临床资料表明大约有70%~8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的中老年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其原因是中老年人,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窄,血管壁弹性降低,致使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而造成大脑缺氧,当大脑缺血缺氧时,即引起哈欠频频。打哈欠可使胸腔内压力下降,上下腔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增多,心脏的输出血量增多,脑细胞的供血供氧能力得到改善。而这种改善只是暂时的,如果在频频打哈欠的同时还会出现头晕不缓解、头疼、轻微肢体麻木、眼前发黑、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就要特别注意,这预示着心脑血管病可能会在近期发生。
闵宝权提醒患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在春季这个易困倦并且易发疾病的季节要从各方面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首先在饮食方面,要清谈,避免高脂饮食,(荤素各半,)可经常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大豆制品等。还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戒烟限酒。其次,要进行适量运动。中老年人要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时常有意识的深呼吸几次,还可以做一些以扩胸运动、甩手等为主的自我锻炼方法,(室内室外均宜,)每天坚持锻炼10~20分钟,对脑子的缺氧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另外,保持乐观的心态、情绪的稳定、经常开门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也可对心脑血管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如果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手笨可能也是病
保健时报(记者 吴玲娟)
常听有人说,“我的手真笨。”对于有些人来说,手笨其实是某些疾病的症状。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说,如果有人手笨拙,同时伴有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则他很有可能是患了构音障碍笨手综合征。
一般来说,判断手是否笨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手的力气是否正常,另一方面则是手的动作是否协调。比如说手提不起重物,这是因为无力导致的手笨拙。而有人如果手的力气基本正常但不能完成划火柴点烟的动作或者用手指准确自己的鼻子尖,这就是动作不协调导致的手笨拙。
闵宝权说,运动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构成锥体束,锥体束一旦受损则有可能导致肢体无力。小脑或与小脑有关的传出纤维受损,引起小脑性失调,就会影响肢体运动的协调性。而锥体外系受损则可引起肢体运动的增多或减少,运动增多表现为肢体震颤或舞蹈样动作,运动减少表现为肢体僵直。所有这些能引起体系、小脑、锥体外系的病变都可引起笨手笨脚。这些病变可位于大脑半球、小脑、脑干。常见的病变有脑梗死、脑出血、脑炎、肿瘤、外伤和变性病等等,尤以梗死常见,而笨手则可能是这些病变的其中一个症状,临床上称为构音障碍笨手-综合征。
构音障碍笨手-综合征多由位于脑干深部的腔隙性脑梗死导致。供应这些部位血液的动脉多是基低动脉的深穿支,较细小,供血范围有限,单一小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的脑组织坏死,因此称为腔隙性脑梗死,其梗死面积直径不超过1厘米。它是脑梗死的一种,约占脑梗死发生率的20%。
闵宝权说,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基础原因就是脑动脉硬化,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及酗酒者的发生率也极高。由于梗死受损的脑组织范围较小,因此症状往往较轻,患者常表现为轻度的肢体无力或麻木,头晕、头痛,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甚至无症状,所以不易引起患者和医生的警觉。
一旦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还应定期测量血压、血脂、血糖,寻找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症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酗酒,低盐、低脂肪的饮食。对于笨手的患者,还可通过甩胳膊或玩健身球等方式,进行手部的锻炼。
真的不是我“翻脸不认人”!
(突发起病的首先考虑脑血管病的可能)
(保健时报记者 秋爽)2006年7月17日的中国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 “从小到大,西西里娅·伯曼一直很难记住别人的脸。她常常对在街上碰到的熟人视而不见,为此得罪了不少刚认识的朋友。现年38岁的伯曼抱怨说:“人们以为我很势利,连招呼都懒得打,翻脸不认人。……最近,医学界为伯曼的烦恼找到缘由:伯曼其实是患上了‘面孔失认症’。顾名思义,面孔失认症患者无法辨识人的面孔。”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介绍,从1994年到2006年的12年间里,国内外共有21例面孔失认症的病例报告,其中国内仅4例。从这一点来看,面孔失认症的患者还是相当罕见的。
闵宝权说,面孔失认症的患者和正常人一样,可以清晰地看见对方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也可以分辨出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但是患者不能将人的五官特征或表情与相应的人对应上,不能辨认出熟人,病情严重的患者连自己的家人也都不能分辨出来。但患者可以通过声音、步态或衣装辨认熟人。
闵宝权说,大多数已报道的面孔失认症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部缺损(如脑梗塞、脑出血导致的一侧或双侧顶、颞、枕交界区的损害)而造成的,他们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也有个别散发病例自幼患有‘面孔失认症’,其根本原因为遗传因素。人的大脑有一个相当复杂的结构系统,在感知到外界的图像、形状、声音、触觉、味觉等信息后,大脑会对这些接收到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整理并做出相应的判断。大脑不同区域接收和处理不同信息,在面孔失认症患者的大脑中,分辨不同人面五官特征的特定区域受损,导致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他们会出现信息处理方面的困难,也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迅速、正确地判断出对方是否是自己认识的某个人了。例如,看到某位熟人时,一个正常的人在数秒内就可以判断出对方是谁,而面孔失认症的患者,则认不出对方到底是谁来,但仍可识别对方脸上的不同表情。
目前医学上已经发现的面孔失认症的病例,大多为突发起病,是由脑血管病引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面孔失认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争取把发生脑血管病的发病因素和可能性降到最低。闵宝权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多是发生脑血管病的重点人群,在平时要积极地治疗这些疾病,避免并发脑血管疾病和面孔失认症的危险。平时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也较容易受到脑血管疾病的“光顾”,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脑血管病的发病人群今年呈现出增龄的趋势,即年岁大的人更容易发病了,所以年龄大的人要格外注意。再有就是大量的肥胖人群,应积极地控制体重,以免哪一天脑血管病“找上门来”、发生“翻脸不认人”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