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休息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危害
2020年09月24日 835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矿物质含量低下、骨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和易发生骨折。驼背、疼痛、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为主要表现。
为什么骨质疏松会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呢?
我们知道脊柱是我们人体上半身负重的主要结构。而随着年龄增长和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骨组织中的矿物质和骨基质渐渐发生变化,骨头密度开始逐步减低,导致骨的强度和抗折性降低,脆性增加。同时,在自身重力的长久作用下,已经疏松的骨终因不堪重负压缩变形呈前高后低的楔状,造成脊柱的弯曲变形,大多数老人之所以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就是因为这种变化造成的。此时只要轻微的外力,比如搬运重物、稍剧烈的扭腰、弯腰捡东西,甚至是一个喷嚏,都很有可能诱发骨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该如何治疗呢?
保守治疗的措施,包括长期卧床休息(一般2至3个月),止痛药物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患者常常因为惧怕手术,认为保守治疗是最安全的治疗方式,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躺躺就能好。但实际上保守治疗往往效果并不理想,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高达13.5%,并且后期还需要漫长的恢复和功能康复期,大大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治疗,远期也存在后凸畸形及慢性腰背部疼痛等风险。同时,保守治疗长期卧床,患者饮食较差、缺乏必要的活动,还会导致骨密度的进一步下降,加剧骨质疏松的程度,随之引起更为严重的多发骨折。而这种风险往往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风险越大,长时间卧床还可能导致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陈宇教授在近期门诊时就遇到这样一位老年女性患者, 59岁的赵奶奶在丈夫的搀扶下走进了陈教授的专家门诊,“陈主任,我这腰痛厉害了2个月,躺下也疼,翻身也不行,背还驼了,几乎不能行走”。与此同时,陈教授仔细查看了赵老太近半年内三次腰椎的X线片发现,2019年12月老人仅有轻度腰痛,当时腰椎X线片提示腰1椎体有轻微的形态改变(图1左)。
图1:腰椎X线片:左:2019年12月 中:2020年2月 右2020年5月
到2020年2月份,老人在没有明确外伤史的情况下腰痛有加重,此时X线片提示L1椎体明显的压缩性骨折(图1中),但老人因惧怕手术选择保守治疗,在家卧床休息2个月后起床。但起床后腰痛症状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加重,到2020年5月份复查X线片时发现L1、L2、L3、L5四个椎体多发骨折,胸腰段明显后凸(图1右),进一步CT和MRI检查充分证明了陈宇教授的判断(图2)。
图2:术前腰椎CT片及MRI:左一,二:术前CT图;右一,二:术前MRI。
陈宇教授随即安排患者入院,针对赵奶奶的病情进行相关检查。此时,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
那么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对赵奶奶最为合适?
一种方案是采用微创的骨水泥注射治疗,对骨折的四个椎体分别注射骨水泥进行强化。此种方法虽然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但对于矫正患者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作用不大,术后老人仍然存在驼背,并且可以预见远期患者出现临近椎体骨折的风险非常大。因此,陈宇教授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选择使用长节段的内固定来稳定椎体,考虑到老人骨质较差,手术节段下端采用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其余椎体均采用骨水泥螺钉固定,最大程度加固椎体防止螺钉松动。手术仅历时2个小时即顺利完成,术后两周患者即完全康复,赵奶奶高兴的说“我又可以挺起腰杆走路了”。
在此,陈宇教授提醒广大老年患者,千万不要轻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认为只要躺躺就能康复,有问题应及早治疗,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对于骨折压缩不严重患者,我在前面一篇文章中介绍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被称为不用开刀的手术,即“打骨水泥” 。此类手术创上小,见效快,主要适用于新鲜不伴脊髓或神经根症状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有很好的止痛效果,患者一般术后即刻就能自由翻身,第二天就可以起床自由行走,但该手术方式也存在骨水泥渗漏、临近椎体继发骨折的风险。
对于骨折压缩明显伴有后凸畸形患者则需要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但很多患者担心自己的骨头质量,螺钉打进去是否牢固,是否存在螺钉松动甚至退出的风险,同时也担心年龄这么大,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创伤。针对患者的这些顾虑,陈宇教授近年来采用微创经皮骨水泥螺钉固定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经皮打六个洞,置入六枚骨水泥螺钉即可完成手术,大大减少了传统大切口内固定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术后第二天即可正常下地行走(图4)。
图3:术后腰椎X线片:左:正位片;右:侧位片
图4 经皮骨水泥螺钉植入术后X线片:左:正位片;右:侧位片